沐浴露替代了香皂,名牌洗衣液替代了簡易包裝的洗衣粉,洗發水也是電視廣告中常出現的“一線名牌”。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海勃日戈鎮腰井子村村民周鳳江家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費越來越青睞“大品牌”。
前些年,在東北農村的小超市,“山寨”、過期食品一度橫行。“過去沒有看牌子、看生產日期的意識,村里小賣店賣的酒、餅幹、小食品質量差,不衛生。”周鳳江說。
“現在大夥買東西首先看生產日期和商標。”腰井子村小超市的于老板告訴記者,村民在購買火腿腸、洗發水、衛生紙等食品和生活用品時往往傾向于常見的大品牌,認為這樣的商品質量更好。“散裝的商品雖有價格優勢,但買的人越來越少了”。于老板說。
走進吉林省鎮賚縣鎮賚鎮架其村村民孫世軍的家,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個個是“名牌”。“電視是海信的、冰箱和洗衣機是海爾的,都是這三四年買的。”孫世軍說,“原來也想過買便宜的‘雜牌’產品,後來發現大品牌的售後服務好,毛病也少。”
記者採訪發現,地處“黃金玉米帶”的農民消費越來越向“大品牌”靠攏的背後,是近幾年玉米價格的上漲和收入的不斷增加。
2013年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600元,較上年增長11.5%,實現2001年以來的“十三連增”。而同樣地處東北的黑龍江省和遼寧省的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分別較上年增長12%和9.5%。
周鳳江一家共經營了6公頃玉米地,2013年的毛收入達到15萬元。“2011年,我和幾個村民組建了現代農業合作社,我們合作經營,有農機、有市場信息。隨著玉米價格上漲,兜兒里越來越有錢了。”他說,“有錢了,咱當然得吃好的、穿好的,大牌子的東西咱也敢買了。”
同樣種了6公頃玉米的孫世軍家在2013年的純收入達到9萬元。“這幾年國家的政策好,糧食越來越值錢了,手里慢慢攢下錢了,看到電視里廣告的好東西,肯定動心思買。”46歲的孫世軍正謀劃著再給家里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個檔次。(記者郭翔)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