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海南加快調減農業低效產業

2016年04月12日 09:22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海南省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現場會上獲悉,海南將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生產經營組織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從數量型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循環轉變,不斷提升農業產出效率和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海南農業“王牌不王”的問題日益顯現。以種植業為例,全省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的13個產業中,畝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就有6個,包括甘蔗、橡膠、水稻、番薯、花生、椰子等。畝均純收入在600元以下的產業種植面積達600多萬畝,佔全省種植業播種面積的50%左右。

  為此,海南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努力實現畝均純收益低于600元的產業、產品基本退出的目標。一是3~5年內確保甘蔗種植基本退出,2016年要調減15萬畝以上。二是按照“合理布局、穩定產能、適度改種、提升效益”的思路調整橡膠產業結構,5年內建設400萬畝高標準核心膠園,並適度改種老殘膠園和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效益。三是大力調減普通水稻的種植面積,把優質稻、特種水稻的比重擴大到70%以上。同時,合理調整畜牧養殖規模與品種結構,要適度控制生豬飼養規模在600萬頭左右,不超過環境承載量,積極發展牛羊、禽蛋等市場供應不足的產品。

  現場會當天,在儋州市潤德種植合作社種植基地,記者了解到,6戶農民在合作社帶領下通過將甘蔗改種香蕉,每畝純收入從原先的200多元增加到2300元。儋州市光村鎮則結合當地氣候資源優勢,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種植雪茄煙葉,每畝收益從原來的1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在企業打工後,當地1000多名農民每月還可增加近3000元工資性收入。

  海南省副省長何西慶稱,海南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必須按照“高畝產、高質量、高效益”的要求,把握好“生態保護、生態循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適度規模,政府引導、示范帶動”的原則,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全省農村同步邁入小康生活。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