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盱眙縣地處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盱眙縣養殖小龍蝦歷史悠久,自2001年起,該縣精心打造的"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已成為一張國際名片,讓盱眙小龍蝦蜚聲海內外,小龍蝦養殖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盱眙縣因地制宜,探索出沿湖、河、水庫等周邊低洼水稻田發展蝦稻共、連作種養殖結合及池塘生態養殖技術模式。目前,全縣龍蝦養殖業總產值30億元左右,“蝦稻共(輪)作”總面積達2.3萬畝,該模式可提高單產效益,實現畝產優質龍蝦100公斤、生態稻米400公斤,畝均在單一模式基礎上增收2000元以上,對農民人均收入貢獻度近20%。
蝦稻共作養殖技術
盱眙縣與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簽訂蝦稻共作戰略合作協議,利用科研院所的雄厚技術實力來助推盱眙蝦稻共(輪)作的發展。目前,該縣已與2家科研院所專家進行了三輪磋商,並初步形成了“盱眙龍蝦蝦稻共作種養技術規范”。
前期管理
苗種放養前期準備1~2月,一要改造蝦溝。採用“一”或者“L”型田邊溝,溝深0.6~0.8米、寬4米、坡比1:1.5。二是對蝦溝、大田進行凍、曬、消毒。消毒用藥量按水深1米畝用生石灰160公斤。三是種植水草。經過消毒10天以後栽植伊樂藻(俗稱吃不敗)到溝、田之中,每隔2~3米栽植一族,以星條狀分布,大田中的水草以伊樂藻為主,2月份還可適當搭配撒下苦草種子,水草佔大田總面積60%左右為宜。四是施肥、解毒。
苗種投放3~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發芽後,投放蝦苗到溝、大田中(越早越好),畝投放量為5000~7000尾,規格為每500克70~200尾。幼蝦質量要求:顏色青或嫩紅色、有光澤、附肢完整、無附著物;活力強,規格相對整齊,軟殼蝦少。放養苗種時一定要採取“三進三出”方式,即緩苗之後再放入大水體中去,因為苗種經過長時間運輸後腮部缺水,須緩慢浸水並排出龍蝦鰓絲中空氣。
日常管理4月下旬至5月底,注意水質調控、水草養護、病害預防治療等工作,對蝦溝、大田中的蝦苗加強投喂人工飼料、小雜魚等。新放養的龍蝦苗種會對大田水環境產生應激反應,一般前3天攝入少量人工投喂的餌料,水田里有豐富的浮遊生物和有機質等天然餌料供其食用,在一周後可增加投喂人工餌料,如小雜魚、配合飼料等。龍蝦雖然為雜食性,但切碎的小雜魚為最適口餌料。一般養殖前期投飼量為水體中小龍蝦總量的2%,5月中旬後投喂量為水體中小龍蝦總量的5%,掌握的原則是水中餌料在2~3小時內吃完為宜,多喂飼料增加了成本又容易使水質惡化,因此,應科學靈活掌握。每天上午9時左右投喂全天飼料總量的30%,下午5~8時投喂全天飼料總量的70%。陰雨天可少量投喂,天氣燥熱時應停止喂料。
適時捕撈6月初至6月中旬,4~6月份一般稻田水溫大約為12℃~25℃,是最適宜小龍蝦生長的水溫,在此水溫條件下1厘米蝦苗經3個月生長體重每尾可達25~30克以上,大規格蝦苗(投放時每500克60~70尾)經45天的生長體重一般每尾可達40~50克,天然餌料豐富、水體環境優越的可生長到70~80克左右。因此,在6月中旬插秧前要陸續捕撈銷售60%~70%的成品龍蝦,余下小龍蝦暫養于蝦溝。
共作期管理
進入共作期6月中、下旬,稻田曬幹後進行施肥、旋耕、平整。將稻田里殘留的水草旋耕後作為綠肥,秧苗移栽前一周,每畝施用優質商品有機肥600~800公斤,秧苗栽插密度一般行距為22~25厘米,株距為18厘米,水稻栽插的密度為每畝1.3萬穴,移栽後做到淺水勤灌。6月下旬,秧苗移栽後一周返青,10~12天開始分蘗,為防止新投放的小龍蝦苗種對剛移栽的秧苗造成損傷,蝦苗應在秧苗返青後10天左右才可以投放。將蝦溝漫水,暫養在蝦溝里的蝦苗進入大田與水稻一起共生,苗種不足的從外圍補充,一般控制在1500~2000尾最佳。
及時捕撈成品蝦7月初至8月中旬,做好水稻前期病蟲害生物農藥防治,採取人工耘劖清除大雜草,水稻移栽25天後分次輕擱田2~3次。在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和細菌性病害時應首選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井崗霉素、好力克和康寬等);馵鉭酮等對小龍蝦蛻殼有抑制作用應慎用。放養小龍蝦後稻田中的雜草數量明顯減少,通常不需除草,但除草劑類藥物如撲草凈等對小龍蝦的毒性極低,稻蝦共作時可以使用。禁用小龍蝦高度敏感的有機磷或菊酯類殺蟲劑,且追肥時禁用碳酸氫銨。正常情況下不再投喂人工飼料,並適時起捕成蝦出售。
留蝦種8月下旬至9月底,留下部分成蝦放入蝦溝用于留種自然交配。可採取5~7天適當降低一次水位方式,以利于小龍蝦沿水位線上端掘洞穴居進行交配繁殖,要適當投喂,同時做好田間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親本培育準備10~11月水稻收割後,留下部分被粉碎的秸稈,曬田3~4天,接著漫水進大田,3天後重新換一次水,再對大田進行消毒,10~15天後可移栽伊樂藻等水草,等水草扎根發芽後再加注水使溝、田為一水體;蝦溝里的親本小龍蝦及新孵化出的小蝦苗可利用秸稈新發出的嫩芽和水體中浮遊生物作為餌料。
越冬期管理
龍蝦越冬當年12月至翌年2月,隨著氣溫不斷下降,龍蝦進入冬眠階段。做好親本小龍蝦、苗蝦越冬管理等工作。
捕撈種蝦培育小蝦苗翌年3~4月中旬,氣溫逐步回升,小龍蝦開食,此時可根據水體中水草、生物餌料的豐欠程度適當投喂,一般為存塘龍蝦總量的1%~2%;在4月中下旬,應捕撈出上年投放的親本小龍蝦進行銷售,因為到了5月份,大部分親本小龍蝦將會陸續死亡,此時小龍蝦市場價格非常高,待基本捕完親本蝦後,可根據水體壞境、苗種情況再補放一些外源苗種,既有利于提高產量,也可以充分發揮種群雜交優勢。如果發現小龍蝦苗種密度過大,則應捕出部分銷售,養殖戶可根據實際生產經驗具體掌握。
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盱眙縣水產技術指導站針對小龍蝦池塘養殖環境條件、苗種選擇、日常飼管及病害防治等技術要點做了詳細歸納,總結出一套科學實用的無公害小龍蝦池塘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養殖條件
養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養殖用水標準,有獨立的進排水管道,池深1.5米左右,池底平坦且稍向出水口方向傾斜,淤泥深10~15厘米,池塘坡比1:1.25以上。沿池坡四周最高水位處用聚乙烯網片建立圍欄,並在網片上端縫上寬25厘米的塑料薄膜,基部底綱帶地錨埋入泥土中40厘米,防逃網高出池埂0.5米,樁距1.5米。
養殖設施每口池塘配套機泵和管道式進排水係統,管口長0.8米,伸向塘口,進水口高于正常養殖水位0.3米,出水口設置在進水口的對角,進排水管口均套上60目篩絹布袋過濾,防止水中敵害進入。
放養前準備
清整消毒一般新建小龍蝦池可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消毒,每畝120公斤。若利用舊塘或湖泊圩灘地養殖小龍蝦,需在冬天排幹池水,對池埂進行清整加固,並清除多余淤泥。放養蝦苗前15天,每畝再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漿潑灑,徹底清除野雜魚。清塘10天後注入20厘米新水。
水草種植養殖好一池蝦,先要種好一池草,水草除了作為小龍蝦的天然飼料外,還可以吸收氨氮,凈化水質,釋放氧氣。另外還是小龍蝦蛻殼生長的隱蔽物。水草採用多品種復合種植,挺水植物有茭白等,沉水植物有伊樂藻、菹草、輪葉黑藻等,漂浮植物有浮萍等。
苗種放養
放養量畝放規格3~5厘米幼蝦6000~8000只,可搭配放養50克左右花白鰱20~30尾。
苗種要求就近選購,經長途運輸的蝦苗成活率較低。要求苗種體質健壯活力強,甲殼呈青綠色,無損傷,無病害,體表幹凈無寄生蟲。
苗種放養一般在3月底4月初,可一次性放足或分批放養,放苗應避開溫度較高的中午,晴天的清晨放養較為適宜,放養時應輕拿輕放避免網兜的擠壓。投放時用水潑澆或清洗2~3次,使蝦苗能適應養殖池水溫,以免應激反應和提高放養成活率。
飼養管理
飼料投喂放苗三天內投喂絞碎的新鮮小雜魚肉,以後投喂切碎的新鮮小雜魚或大廠生產的營養全面的幼蝦顆粒飼料,待蝦苗長到5~6厘米時可投喂蛋白質含量大于26%的成蝦顆粒飼料,適當增投新鮮小雜魚。科學喂養是關鍵,飼料質量也是影響小龍蝦規格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要採用先精後粗葷素搭配的方式,開始投喂動物蛋白含量高的優質飼料,力爭早開食,前期顆粒飼料粗蛋白為30%以上,6月底7月初改投粗蛋白含量26%以上的顆粒飼料,也可投喂一些南瓜絲,土豆,玉米等。日投喂量以吃完無殘餌為準,一般前期幼蝦按體重10%~15%投喂,成蝦按體重的3%~5%投喂,具體可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小龍蝦吃食活動等情況有所增減,每天2次,上午8點左右一次,傍晚一次,傍晚投喂量要佔日投喂量70%左右。採取定質定量定時,均勻拋灑在池塘四周的淺水處及池中淺水區(見下表)。
水質水位調整由于放養密度大,飼料投喂足,營造一個良好的池塘水域生態環境,確保小龍蝦正常生長至關重要。因此必須調整好水質、水位。在水質調節方面按照“肥,活,嫩,爽”的要求,保持池塘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酸鹼度為7~8.5,透明度40厘米左右,每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中後期每15天左右用一次底改,增加池塘自凈能力,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與轉化。在水位調控方面以注水為主,應盡量減少換水頻率,4月份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以提高池水溫度增加積溫,促進龍蝦生長,5~6月份保持在60~70厘米,夏季高溫有水草塘口增加至1~1.2米,無水草塘口增加到1.5米以上,以降低水溫,高溫結束後保持在1米左右的適中水位。
水草養護關鍵是伊樂藻,伊樂藻耐寒,不耐高溫,長期高溫伊樂藻會委縮死亡,腐爛變質,惡化水質,因此伊樂藻管理應抓住2個關鍵環節。一是前期控制水位,高溫季節之前保持水位50~70厘米,控制伊樂藻的生長。二是中期割茬,在伊樂藻快速生長的5月份,割除其上部老化的部分,以促進其新的根係,莖葉生長,延長生長期,避免高風險,8月中旬以後水溫開始下降,伊樂藻又重新開始生長,池塘生態環境也將隨之改變。
病害防冶首先應做到以防為主,防大于治,每半個月施用一次水質調節劑和底質改良劑,以生石灰,溴制劑,碘制劑為主,高溫期禁用二氧化氯、強氯精等刺激性大的消毒劑,以防止小龍蝦產生應激反應,每月投一次藥餌(中草藥、免疫多糖、復合維生素)等以提高小龍蝦抗病能力。
適時捕撈一般飼養2個月左右,當小龍蝦體重達40~50克左右可捕大留小,將夠上市規格的及時捕撈上市,減少存塘密度,減少飼料投入,降低養殖成本,促進小規格龍蝦生長,如上市量大,池塘密度過稀還可以補放小規格青頭蝦,做到輪捕輪放靈活掌控。
本版供稿陳浩王曉鵬蘇葉本報記者陳兵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