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喻寒松)記者從安徽省植保總站了解到,今年安徽省東亞飛蝗偏輕發生,預計全省蝗蟲發生面積110萬畝次。專家建議,蝗蟲發生區域農戶要貫徹“改治並舉,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針和 “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治策略。
當每平方米飛蝗達到0.5頭,每平方米土蝗達到5-10頭時,農戶可選用馬拉硫磷、溴氰菊酯、辛·氰等藥劑品種進行防治,防治適期為蝗蝻2-3齡盛期。在生物防治技術上,蝗蟲低密度區農戶可以通過適當放寬蝗蟲防治指標,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及牧雞 (牧鴨)食蝗;在蝗蟲達標區優先推廣殺蝗綠僵菌、微孢子蟲等微生物農藥和印楝素、苦參鹼等其他植物源農藥。
專家建議,主推生態控蝗技術,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在河泛蝗區墾荒種植,在濱湖和內澇蝗區造塘養魚、改造植被,在農田蝗區種植大豆、西瓜、棉花、杞柳、牧草等蝗蟲厭食作物。提高復種指數,減少撂荒地面積等措施破壞蝗蟲產卵適生環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惡化蝗蟲適生環境,壓低蟲源基數,減輕發生程度。
安徽省農業主管部門要求涉蝗縣(區)要加強防蝗應急隊伍建設,提高應急防控能力。重點蝗區縣(區)要確保每萬畝蝗區有2-3個地面應急防治隊伍 (10臺以上機動噴霧器/隊),一般蝗區縣要確保每萬畝蝗區有1-2個地面應急防治隊伍。蝗蟲高密度發生時,要開展化學應急防治,控制蝗蟲擴散蔓延。在使用化學藥劑時,農戶要合理安全用藥,減少對天敵的影響及環境的污染。安徽省植保部門希望通過有效防治,確保實現 “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