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南延津:“小麥經濟”寫出大文章

2016年05月27日 16:28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初夏時節的中原大地滿目翠綠、鬱鬱蔥蔥。豫北延津縣內放眼望去,無垠的麥田整齊劃一,隨風搖曳的麥穗顆粒飽滿,一派豐收景象。

  延津過去是黃河渡口,黃河的決口泛濫、斷流改道,給延津留下了處處鹽鹼黃沙和貧窮。鬥轉星移,今天的延津已是我國著名的高筋小麥高產區和重要的小麥深加工基地,小麥加工企業繁多,產業鏈條越來越長,並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

  全國第一船出口食用磨粉小麥、全國第一家注冊小麥原糧商標、全國第一家制定小麥生產地方標準、全國第一家實現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經營、全國第一家創立小麥中介服務組織、全國第一家實現小麥期貨經營、首家建成全國45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2010年“金粒”小麥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成為國家級名牌農產品、2015年榮獲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憑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延津正書寫一篇小麥產業的大文章。

  以工商思維促提質增效

  農田變設備、農民變工人、農技人員變技術員,引入“小麥經濟”理念打造品牌,實現工商思維與農業的嫁接

  “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新鄉小麥看延津”。說起延津小麥,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河南省小麥技術產業體係崗位專家茹振鋼教授侃侃而談。

  2015年,延津縣小麥收獲面積95萬畝,全縣平均單產達到536.2公斤,最高畝產達到747.1公斤。

  不僅高產,用延津小麥制作的面粉蒸出的饅頭具有“筋、香、甜”的特性。延津克明面業行政經理張應偉告訴記者:“延津小麥做成的挂面十分好吃,每公斤最高賣到24元,在國內各大城市非常暢銷。”

  品質穩定均一是延津小麥另一枚閃亮標簽。企業大規模生產對原糧的均一性和穩定性要求非常嚴苛,這是保證面粉產品質量穩定的根本。

  近年來的品質檢驗結果表明,延津小麥各項指標能夠達到強筋小麥國標二等以上,也因此被國家質監總局授予“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的稱號。

  看似簡單的幾個數據指標,卻來之不易。

  延津縣委書記祁文華說:“把工商業思維‘嫁接’到農業生產中,是我們實現內涵式發展,種出優質又高產的延津小麥的根本保障。”

  所謂“工業思維”,是指通過標準化生產實現更高效率,向產品質量提出更高要求。

  農田成了“廠房”中的精良設備。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糧田成為重要抓手,全縣共建成高標準糧田51.7萬畝,畝均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250公斤,建設小麥高產創建萬畝示范方3個、千畝示范方8個、高產創建鄉鎮7個、超高產攻關田10個。

  農民成了“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生產模式,依托金粒公司、新良公司等龍頭企業將農民組織起來,從種子選育、單品種集中連片統一播種、大田管理、技術推廣到分品種統一收獲和統一訂單收購,全方位實現標準化、精細化生產。

  農技人員成了“車間”里的技術員。全縣現有農技專業人員93人,建成12個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和農業信息服務站,形成了縣有農技推廣中心、鄉鎮有區域服務站、村有農業技術員“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服務體係,方便快捷地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

  此外,延津還首次引入“小麥經濟”理念,組織農業、技術監督等部門專家,制定了《小麥標準化生產地方標準》,並在河南全省推廣,填補了國內空白。開通了“中國第一麥”官方網站,成功舉辦新鄉小麥產業博覽會,建立了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45萬畝,國酒茅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2萬畝,優質小麥種子基地25萬畝。

  聚集企業形成“雁陣”效應

  通過延長產業鏈條,企業形成以小麥為“頭雁”、食品加工和白酒兩條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格局

  延津縣扶持壯大了金粒麥業、金粒種業、新良面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依托龍頭企業和農產品資源優勢,先後引進克明面業、精益珍、麥豐食品、酒鬼酒等一批知名食品企業,目前已有58家食品企業入駐延津縣產業集聚區。

  上市公司克明面業入駐延津後,加工能力達到年產10萬噸挂面,目前二期生產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投產後將形成年產30萬噸面粉、30萬噸挂面、產值30億元的生產格局,成為全國最大的挂面生產基地。

  新良公司已成為河南省銷量最大、產品品種最齊全的專用面粉生產企業,“新良”牌面粉暢銷20多個省區市並出口海外,綜合競爭力位居谷物磨制行業前四位。

  金粒公司下轄22個分公司、1個糧油批發市場,“金粒”牌小麥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榮獲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

  中糧集團、正邦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也因小麥被吸引到延津。

  目前,全縣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9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家;食品白酒企業中國馳名商標2個、省著名商標5個。全縣小麥年加工能力突破70萬噸,年產挂面40萬噸、速凍食品25萬噸,白酒年生產灌裝10萬噸。

  這些知名企業並非簡單地“扎堆”,而是形成以小麥為“頭雁”、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和“白酒—包裝—印刷—運輸”兩條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布局。

  “有了酒廠就要生產酒瓶子,還要有包裝箱、運輸、勞動力,這些形成一條產業鏈,將帶動就業、促進增收。”祁文華說。再比如有機小麥,需要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產業的支撐,又形成另一條產業鏈。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認為,延津縣在產業布局上,注重上下遊環節銜接,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從而形成小麥“雁陣”效應,促進了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為傳統農區工業化提供了樣本借鑒。

  如今,延津食品產業集群已躋身全國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接二連三”實現協調發展

  以特色農產品資源為基礎,打造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商業區,既為城市提供生活配套設施,又為產業發展提供生產性服務

  延津還提出打造“國人廚房”、豐富“世人餐桌”的戰略目標,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著力推進了第一產業“接二連三”,走出了一條傳統農區依靠現代農業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子,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延津縣委副書記、縣長李維山說,近年來,延津縣先後投入60多億元實施了縣產業集聚區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配套服務工程,為招商引資和企業入駐創造了良好條件。

  目前,產業集聚區南區入駐企業58家,形成了以小麥專用粉、食用油、高檔挂面、速凍食品、白酒飲品為主導產業的豫北最大食品加工基地。北區入駐企業88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15家,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電子科技、節能環保為主導產業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延津將產業集聚區與城市建設捆綁起來聯動開發。延津縣按照城區逐步向西延伸、南區向東發展的思路,促進城區集聚區兩區連成一片,實現基礎設施功能共享,污水處理、供水、供熱、供氣等設施全面覆蓋。

  與此同時,延津還規劃建立了2.67平方公里的特色商業區,著力發展一批農副產品、農業機械、農資交易市場,既為城市提供生活配套設施,又為產業發展提供生產性服務。

  圍繞消費服務和產業發展區域中心的戰略定位,按照“區域協同、產業聯動、凝練特色、功能復合、生態低碳”的發展理念,特色商業區主打“農”字牌,依托農業優勢,服務農業發展,實現第一產業“接二連三”。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把特色商業區建設成集現代商貿、商務服務、文化、休閒為主導的綜合商業區。目前已入駐服務業企業28家、電商300余家,吸納就業2200余人,2014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