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省武威市農業高效節水掠影

2016年05月27日 16:30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甘肅省武威市深居西北內陸幹旱地區,是我國內陸河流域人口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用水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3;耕地畝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9。由于灌溉面積過大、種植結構單一,農業灌溉實際用水量佔全社會總用水量的83.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2%。

  近年來,武威市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以水定經濟結構、以水定發展規模、以水定產業布局,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用水結構,轉變用水方式,破解了“結構性缺水+資源性缺水”命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全市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由于灌溉面積過大、種植結構單一,農業單方水效益只有工業的6.3%。同時又因水資源短缺,農業用水優先佔用了水權,造成結構性缺水。”武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水務局局長趙青山說。

  “武威市自2010年起,市、區(縣)政府每年下發年度水資源配置方案,將水權逐級分配到區(縣)、灌區、鄉鎮、協會和用水戶。核發水權證書,建立完善區(縣)、鄉(鎮)、村(協會)、組(社)四級水權明晰臺賬。水權分配堅持以人定地,以地定水,以水定產業規模,依據《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和《武威市行業用水定額》,農田灌溉用水以人均灌溉面積和綜合灌溉定額確定;生態用水按農田灌溉用水的比例確定。”趙青山說。

  記者在涼州區清源水管所長城水管站了解到,水管站建立了機井計量的遠程監控係統,在中控室即可看到每口機井的運行詳情。清源水管所所長李福澤說,通過技術化的手段可以讓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更好地落地生根。

  武威市水務局副局長胡衛東說:“武威市建成了市、縣區、灌區三級水資源監控中心,強化提升了水資源監管能力,通過實時在線監控、網絡統計傳輸、會商分析預判,可以合理科學地調度使用水資源,更進一步精細化落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用水措施,為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發揮技術保障作用。”

  “武威市合理調整地表水、地下水水價。實行差別水價,激勵節約用水,引導高效節水產業發展。”趙青山說。

  打好生態“保衛戰”

  地處騰格里與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夾擊”中的民勤縣,當地百姓常說,“種活一棵草比養活一個人還難”。

  民勤縣水政水資源辦公室主任邱德玉表示,為了不讓家園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民勤人正在對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進行加高擴建。工程完工後,紅崖山水庫總庫容將增加到1.4816億立方米,會極大改善民勤的水資源調蓄狀況。

  邱德玉列出了一組數據:自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以來,武威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加強地表水管理。民勤盆地地下水開採量由5.17億立方米控制到0.86億立方米,削減量達4.31億立方米,地下水位降幅減緩,部分區域地下水位開始回升。

  在民勤縣夾河鄉黃案灘的自流泉前,夾河鄉鄉長王玉珍告訴記者:“夾河鄉一半以上的土地已進行封育,黃案灘2008年關閉的96眼機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蘆葦、白刺、梭梭等10萬畝植被群落逐步恢復。”

  據介紹,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厲行節約用水,用水總量大幅下降。武威市市用水總量由2009年的18.36億立方米減少到2015年的15.81億立方米,減幅達14%。蔡旗斷面過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開採量兩大約束性指標、生態治理目標分別提前8年、6年實現,武威長期存在的生態惡化趨勢得以遏制。

  節水農業效益高

  “武威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起步階段,在耕地持續壓減、水資源長期短缺的條件下,要解決結構性缺水,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在調結構、增效益上下功夫。”趙青山說,為此,武威市委提出了“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主體生產模式,把發展設施農牧業放在實施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中謀劃實施,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設施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收入倍增的決議》《武威市設施農牧業發展規劃》,明確將“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確定為農業的主體生產模式。

  涼州區下雙鎮下雙村千畝日光溫室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遠近聞名,節水工作、農業自動化工作都很有成效,出產的西紅柿廣受好評。

  記者在日光溫室中見到了下雙鎮黨委書記范志宏,他隨手抓起一把黑色的土壤向記者介紹說:“溫室中建有沼氣池,冬天可以給大棚增溫,將沼氣池產生的沼渣用作肥料,土壤會變松軟,不板結。”范志宏搓了搓手上的土,指著日光溫室里長得正好的西紅柿說:“一個棚一茬可收獲西紅柿8噸左右,一年可以種兩茬,一個棚的年收入達6萬多元。“近年來,武威市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式經營向以水定結構、以水定規模、以水定布局轉變,由低投入、低產出、高耗水的傳統模式向高投入、高產出、低耗水、高效益的現代模式轉變。灌溉方式由塊灌、畦灌向溝灌、管灌、滴灌等轉變,逐步變澆地為澆作物,變少次足量灌溉為多次適量灌溉。經營方式由粗放管理向依靠科技精細化、標準化管理轉變,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既追求經濟效益又追求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轉變。”武威市副市長陳崇貴說。(稿件來源《農民日報》轉自涼州網)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