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偉是遼寧省海城市西柳鎮碼頭村的村民,如今他又多了一個頭銜——村集體資產的股東,西柳鎮碼頭村春光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民。他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的集體資產俺也有份了,要成為股民,必須經過村民代表大會集體討論通過並公示。而且根據是村里的原始居民、新生的還是後遷入的等分成3檔,每人享受的權益不一樣。”
2015年5月,遼寧省海城市被中農辦、農業部等部門確定為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單位。5月20日到21日,農業部百鄉萬戶遼寧調查組分別到碼頭村與馬風鎮祝家村兩個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村,詳細了解兩村開展集體股份權能改革的情況。
碼頭村黨支部書記趙敏向調查組介紹說,根據海城市有關農村股份權能改革的相關文件,他們村已完成了試點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界定、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工作,並成立了海城市西柳鎮碼頭村春光股份經濟合作社,每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是合作社的成員。
海城市創新股份權能改革的內容,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政經分設的要求,海城市9個試點村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主體范圍的突破,即村委會作為集體股納入合作社。二是成員范圍的突破,即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體成員統一作為股份經濟合作社社員。三是經營范圍的突破,將經濟組織的資產運營管理納入經營范圍。
最關鍵的是股份權能改革盤活了農村集體的閒置資產並使其增值。祝家村黨支部書記姚吉利告訴調查組,股改後他們清查了村里的資產,發現除了有資源性資產如礦山4處、荒山8處,還有閒置的學校、氣化站房等,這些閒置的資產不但不掙錢,村里還要為看護它們付出資金。他們將利用上面給予的165萬元政策扶持資金,盤活這些資產。集體有錢了,給村民們搞福利,如個人的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可以由村集體負擔等。
調查組表示,海城市拓展了改革試點內容,為試點村制定了村域規劃和生產規劃,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提高了村里的經濟發展水平,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