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黑龍江克東縣金寶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看準市場多元種植

2016年05月31日 13:56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黑龍江省克東縣蒲峪路鎮建華村黨支部書記、金寶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金寶,是種了20多年地的老“莊稼把式”,今年春播卻犯了難,難在不知道這地該怎麼種。

  玉米不再是“香餑餑”

  “過去我們這里以種大豆為主,2013年,玉米市場價格好,而且大豆茬種玉米,產量也高。我和村里的幾個種糧大戶一合計,組建了鶴鑫玉米種植合作社,種了4000多畝玉米,年底凈剩了30多萬元。”喜出望外的李金寶決定擴大規模。

  2014年李金寶在縣里的扶持下,組建了金寶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總資產1500萬元,農機裝備規模500萬元,有農機具15臺套,當年入社農民178戶。依靠雄厚的機械力量,2014年,金寶合作社連片種植玉米9000畝,獲得豐收,合作社總收入1450萬元,純利潤300萬元,嘗到了甜頭兒的農民種玉米信心更加堅定。

  “2015年,合作社種了6700畝玉米,雖然還是掙到了錢,但明顯感到玉米市場不如頭兩年,秋天收糧的不多,價格還低,好在我們合作社不用雇機車,成本低,又有烘幹和倉儲設施,玉米才賣上了好價,一年沒有白忙活兒!”

  今年春節前後,關于玉米價格和政策的各種猜測和傳言越來越多,這讓準備增加玉米面積的李金寶和社員們開始犯嘀咕。今年3月,縣里組織各鄉鎮黨委書記、合作社理事長和種糧大戶召開的一次會議,讓李金寶種玉米的念頭徹底打消了。

  “會上說國家取消東北四省區玉米臨儲,沒有保護價,實行價補分離;而且克東屬于鐮刀彎地區,玉米沒有補貼。聽領導和農業局的同志詳細分析了政策和市場形勢後,我才知道,咱們國家現在是玉米庫存太多,現有的都消化不了,再種出來誰還能收啊?所以玉米今年不能大面積種了。”

  瞄準市場作“高產高效”文章

  合作社幾千畝地關係到幾百戶農民一年的收入,作為理事長,在“今年種啥”這個問題上,李金寶不敢掉以輕心,也著實犯了難。

  在國家政策發布前,克東縣就多次組織調研、座談,反復研究全縣種植結構。

  春節後,縣里又組織部分合作社理事長到臨近的克山、依安縣學習經驗,正是這次學習,讓茫然中的李金寶開了竅。

  “真是不看不知道,原來馬鈴薯效益這麼高,一畝地平平常常能產4000斤,按最低4毛錢一斤的收購價算,一畝地毛收入2400元,除去全部成本1300元,凈剩1100元,這效益太好了,而且縣里農技人員說,我們這里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合種馬鈴薯,只要掌握好技術,產量不成問題。再有就是甜菜這個項目也挺好,我們村過去種過甜菜,大致算一下,一畝地產3噸,成本是810元,最低收購價格是一噸560元,一畝地最少剩800元,這是玉米根本比不了的!”

  李金寶當即決定拿出一部分地種植馬鈴薯和甜菜,並採納了農業局同志的意見,種植一部分高蛋白大豆,因為有補貼、有銷路。同時在縣農業部門建議下,合作社壓縮了種植面積,改“多種”為“精種”。

  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今年這地怎麼種,李金寶和社員們心里終于有了譜:總播種面積6800畝,其中高蛋白大豆2700畝,馬鈴薯2000畝,甜菜700畝,紅小豆700畝,玉米700畝。

  全方位服務讓農民無憂

  雖然種植計劃落實了,可離播期越來越近,李金寶又犯了難:種植結構調整了,以前種玉米的經驗不管用了,種肥、用藥、技術等等各種問題隨之而來。

  “正常情況種馬鈴薯是頭一年的秋天就訂購第二年的種薯,我們第一年沒經驗動手晚了,多虧縣農業局和農業中心的同志幫助聯係薯源,又跟我們跑了3個地方,才買夠所需的種薯,技術人員給嚴格把關,保證了種薯的品質。”

  比起種玉米,種馬鈴薯效益好,但是技術是關鍵,這也是李金寶和社員們最擔心的問題。為了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克東農業局在省農科院克山分院聘請了專家為金寶合作社的2000畝馬鈴薯提供全程的技術服務。“從春種到秋收,專家為我們量身定制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方案,而且駐村指導,啥時候播種、用啥肥,啥時候該噴啥藥,專家提前通知,我要求得特別嚴,差一點都不行。縣農業中心技術員也隨時隨地服務,技術上沒啥問題!”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李金寶牽頭成立了馬鈴薯種植合作社,購買了馬鈴薯播種機和整地機,提高了生產標準。合作社種植的1000畝綠色馬鈴薯還作為全縣的示范基地。

  在金寶合作社的院子里,剛剛播完大田的李金寶和幾個社員高興地說:“這地這麼種我們心里踏實。馬鈴薯市場好不愁賣,又有這麼強的技術保障,如果沒有大災一定能豐收;甜菜和依安糖廠簽了訂單,廠家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到秋回收;大豆打算直接賣給縣內的禹王大豆公司和克東腐乳。合作社今年效益一定能比去年好!”

  在金寶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今年,建華村的玉米面積比去年減少了70%,除部分玉米改種高蛋白大豆外,依托頂鶴農業公司,還種植了5000畝青貯飼料。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由去年的102萬畝減少到55萬畝,大豆由去年的80萬畝增加到112萬畝;水稻、馬鈴薯和雜糧分別比去年增加了2.5萬畝、1.6萬畝和0.5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