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早晨8點,58歲的劉文玉吃過早飯,就騎著電動車直奔眉山市綠森林農業的農場。“農場到家的距離不遠,農活不算多,每天能掙60元,加班還有加班費,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她家的6畝土地流轉以後,每年租金就有6000多元。”劉文玉樂呵呵地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鳳鳴鎮江漁村,像她一樣的1000多戶村民已經在2014年4月按照田地每畝年產800斤黃谷、山地每畝年產400斤黃谷的租金,隨行就市,全部完成土地流轉。
“村民們都盼呢,今年收租金的日子快到了,去年可是折騰了一下,差點沒領到錢。今年我們可以直接從村里的土地流轉服務公司領租金。”劉文玉口中的“折騰”是指2015年5月以前,江漁村的土地大量自行流轉給一家農企,因業主經營不善出現退租,導致無法及時支付村民租金。
在彭山區大面積流轉的土地中,這類折騰事兒還不少。彭山區委副書記郭紅這樣總結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問題:農民怕業主“跑路”,業主怕農民“難纏”,政府怕無限“兜底”。為此,彭山區探索創新了“三級土地預推—平臺公開交易—資質審查前置—風險應急處理”土地流轉四步機制,全程化解流轉風險,實現了“農民流轉有收益,業主投資得效益,政府服務做公益”的三方受益格局。
四步機制順暢運作中的第一步是“三級土地預推”,這離不開像鄭麗萍這樣來自基層的“螺絲釘”——村級信息收集員。“我所在的公義鎮馬林村種地的多是60歲左右的老年人,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外出務工收入,老年人種地能有多大收成?”當鄭麗萍告訴大家,土地流轉能拿到租金,就近務工還能顧家時,大部分村民舉手讚成。
正是通過建立起以農民自願為前提,區—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收儲、整合、流轉的“預流轉”和委托流轉機制,確保了“信息多跑路,業主少跑腿”,讓投資人便捷地取得土地經營權。
四川果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明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大戶,他是通過四步機制中的第二步——彭山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租下了馬林村260畝土地,成為一名土地業主。“我種葡萄20年了,以前租地要挨家挨戶和村民談,非常辛苦。”楊志明告訴記者,去年9月,他得知馬林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信息後,通過公開競標後與公義鎮土地流轉服務公司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租賃合約一簽就到2028年,遇上糾紛找村級土地服務公司準能解決好。”
2015年,彭山區完成土地流轉共12萬畝,通過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挂牌流轉的土地比農民自行流轉每畝均價提高83元。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向當地伸出“橄欖枝”的業主不在少數。面對資質不一的業主,“綜合評估、寧缺毋濫”成為彭山區保證流轉雙方權益的原則之一,這也是四步機制中的第三步——資質審查前置。2014年,彭山區財政出資5000萬元成立了國有正興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除了收集土地流轉信息,他們還負責配合政府部門審查投資業主資質並化解相關風險。
“流轉的土地在簽約時,正興公司會分類向業主收取每畝土地200元至300元的風險保障金,用于建立區土地流轉風險處置專項基金。對業主退租的大宗土地,採取墊付租金、自主經營、再次招商的模式,確保第四步風險應急處置見成效。”正興農業公司總經理汪志偉告訴記者。
“推行土地流轉四步機制以來,改變了農村長期呈現‘業主無地可種,農村無人種地’兩難並存的現象,全區土地流轉順暢規范、風險可控、吸引了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回流’,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推動了現代農業蓬勃發展。”郭紅介紹說,預計到2016年年底,彭山區土地流轉率將超過70%。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