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稻米品質比高產更難得

2016年05月23日 13:55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本報記者朱海洋

  如今,在百姓餐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稻米這位“昔日霸主”正逐漸失寵。尤其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們對主食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另一方面,對稻米食用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過去,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高產一直是我國水稻育種的首要目標;如今,兼顧高產與品質,早已成為育種的新常態和新要求。到底我國優質稻育種情況如何?日前,記者專訪了國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團隊負責人、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胡培松。

  優質稻的“三起三落”

  2015年,我國水稻總產20824萬噸,連續5年穩居2億噸以上,但“國產糧滿倉”的同時,我國大米進口量將突破300萬噸新高。從胡培松列舉的這串數據不難看出,“整個米市透射著一股強烈信號:中國稻米的質量亟待強化,市場需要優質米。”

  但某種程度上,高產與優質存有相悖之處。胡培松告訴記者,盡管“優質”也曾多次被置于水稻育種攻關的核心地位,但只要產量和面積一下滑,“高產”便立馬重新佔據主導。30年中,優質稻前後歷經“三起三落”。

  1985年,稻米品質問題引起有關部門關注。那時,農業部在湖南長沙召開優質米座談會,提出努力促進產品優質化的發展方向;次年,水稻育種攻關確定將優質作為首要目標;此後,農業部還專門頒布了《優質食用稻米》和《米質測定方法》的行業標準。

  然而不久之後,國內水稻生產受此影響,產量有所下滑後,首次高峰便匆匆收場。直到1992年,國務院提出走“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發展道路,優質稻終于迎來二度春天。但第二年,國內稻谷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讓這春天更為短暫。

  “從1994年到1997年,當強調高產後,水稻產量才逐漸回升,而隨著1998年推行的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優質稻迎來了第三次高峰。由此,在育種攻關時,我們也逐漸兼顧優質和高產。”胡培松說。

  目前,北方粳稻基本優質化,加上水稻所地處浙江,胡培松團隊自然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南方秈稻品種的選育攻關。相對而言,南方秈稻普遍存在堊白率高、整精米率低、米飯硬、食味差等缺點,優質米達標率僅為3成左右,提升空間很大。

  稻米品質研究是基礎

  到底如何判定稻米品質?胡培松直言,優質稻的概念十分復雜,他簡單向記者介紹了幾個核心指標:碾磨品質、外觀品質、食味品質、營養品質。通俗講就是:好加工、好看、好吃,以及有營養。

  “像外形,可以通過粒長、粒寬、堊白、透明度來觀察。一般來說,堊白越少,稻米越容易加工,商品性也相對越好;但如果涉及到食味和營養品質,則必須依靠理化指標進行分析,包括淀粉、蛋白質、水分含量,以及糊化溫度、膠稠度等。”胡培松介紹。

  1991年,胡培松便開始從事水稻品質遺傳改良研究,他坦言,品質研究比高產研究難度更大。以約佔稻米75%含量的淀粉為例,其合成目前已知由30余個基因控制,而且大部分是數量基因,直白說,就是性狀極易受環境影響。

  育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記者了解到,目前對優質稻生產,華南以食用秈稻為主,華中多食用秈、粳稻,而西南高原地區以秈、粳、糯稻為主,北方則食用粳稻。相對而言,南方早秈稻因食用品質較差,優質稻研發仍任重道遠。

  未來,我國優質稻研發走向何方?“在市場倒逼下,隨著水稻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規模主體對稻米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糧食安全仍要牢牢把握,因此在育種時,優質和高產還是得同時兼顧。”胡培松指出,優質還可以體現在用途和特色上。

  “像一些早秈稻品種,實際上非常適宜加工成米粉,另外還有功能型大米的擴展,未來市場前景也十分樂觀。”胡培松說,未來,針對諸如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特殊群體,有望涌現出極具個性化的,並帶有保健、輔助療效功能的水稻新品種。

  在稻米安全方面,當前農田灌溉區受重金屬污染嚴重,其中鎘是最主要污染物,如何突出水稻籽粒鎘低積累特徵,成為育種的重要方向之一。很幸運的是,胡培松團隊目前選育出的品種多為鎘低積累品種,其中“中嘉早17”還被湖南省推薦為鎘低積累應急性品種。

[責任編輯:王亞靜]

相關閱讀: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