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造血功能 激發內生動力
江西贛州邁出決勝同步小康新步伐
本報記者 鄭 波 賴永峰 劉 興 劉志奇
時值《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實施四周年之際,《經濟日報》調研組一行走進江西贛南革命老區,感受其萬紫千紅的新氣象,觸摸其趕超發展的強勁脈搏。
4年來,贛州把民生改善放在振興發展的突出位置,贛南老區69.5萬戶、近300萬農民圓了新居夢,278.4萬人喝上了“安全水”,7.6萬戶山區群眾擺脫了不通電的困擾,41.39萬戶農民告別低電壓、用上穩當電,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37萬公里……群眾幸福感與日俱增。
眼下的贛南大地,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造血功能顯著增強,發展瓶頸逐步破解,思想觀念深刻變革,紅色基因接力傳承……老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強了,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全面同步小康的步伐越走越踏實。
4年來,贛州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年均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4年全省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3年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長9.2%。
“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贛州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顯著增強,加快發展、同步小康的條件已經具備。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優惠政策,又要增強造血功能,激發全市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落後面貌、創造美好生活。”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說。
當前,一場以“解放思想、內外兼修、北上南下”為主題的集結號正在贛南革命老區吹響,通過創新發展理念,激發內生動力,擴大對外開放,重點抓好主攻工業、精準扶貧、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六大工程,開創振興發展新格局。
贛州市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年翻番;脫貧攻堅任務3年完成;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初具規模;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初見成效,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快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目標。
在振興發展的激越鼓點中,贛南——這片被革命先輩鮮血和生命浸染過的紅土地,正蓄積著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力量和勢能,開啟新的長徵。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