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看甘肅康縣突破瓶頸推動鄉村旅遊扶貧的探索

2016年06月14日 13:22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每年5月—12月是我們村的旅遊黃金季節,各地的遊客來得特別多,高峰期每天接待150人—200人。”日前,在甘肅隴南康縣白楊鄉桂花莊村,從農民變身“金桂人家”農家樂老板的王社寶說,2012年的夏季,家住隴南市武都區蒲池鄉的他到康縣來玩,偶然走進了桂花莊,“覺得這里不錯,就留下來租民房辦起了農家樂,去年七八個月的營業額就有50多萬元。”

  桂花莊村位于康縣南部、西秦嶺南側的崇山峻嶺之間。“這麼多人遠道專程來到我們這個大山包夾、地域偏遠的小山村旅遊,這在以前我們根本想不到。”桂花莊村支書馬天定說。

  長期以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社會發育程度較低,自然景觀與人文習俗受外界幹擾和影響較少等因素,造成了我國貧困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貧困農村與旅遊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疊加,這為旅遊扶貧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基礎。但這些地區的發展往往也面臨著偏僻閉塞、交通不便等瓶頸制約。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的康縣,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是“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但多年來康縣發展鄉村旅遊的瓶頸制約問題同樣突出,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境內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信息閉塞,農村貧困面大、貧困面深、脫貧難度大。

  而今,在地處西秦嶺山脈深處的康縣,更多的大山里的村莊正跟桂花莊村一樣,迎來絡繹不絕的山外遊客。作為秦巴山區的貧困縣和生態資源大縣,康縣是如何突破地理條件等瓶頸制約推進鄉村旅遊扶貧的?記者深入進行了探訪。

  打破“硬瓶頸”———從大山之外引客來

  “山是石頭山、插在雲中間,地是臥牛田、挂在林里面,隔山能叫喘、走路要半天。”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告訴記者,這是過去康縣的真實寫照,昔日的康縣交通落後,群眾住房高、大、黑,生活環境臟、亂、差。于是,如何發揮康縣生態資源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是康縣歷屆領導班子重點思考的問題。

  “在打破交通瓶頸的同時,康縣連續5年堅持不懈地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一次性解決了村里的路、水、電、房、產業等問題,農村人居環境和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廷俊說。

  “以前的大水溝村,是康縣有名的貧困村、‘爛泥溝’,路難走,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人們住的房子爛,門前垃圾到處亂堆,看上去很臟。”大水溝村支書肖九宏說,2012年,大水溝村被康縣確定為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如今的大水溝依然在康縣“有名”,不過已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擁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旖旎的原生態鄉村美景,把大山之外的遊客吸引過來之後,還得讓遊客住好、吃好、玩好,才能擁有一個完美的鄉村旅遊體驗。”康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郭立逢說,去年以來,康縣著眼提升旅遊服務能力,在全縣12個鄉鎮的36個村,實施了“十村百戶千床”鄉村旅遊示范工程,發展了300多戶農家樂和農家客棧,同時大力完善景區景點旅遊公共服務、通信寬帶等基礎設施,推進4G網絡與全域wifi景區景點全覆蓋。

  發掘“軟實力”———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怪圈”

  近年來,西部地區的鄉村旅遊發展迅速,但在一些區域鄉村旅遊發展的進程中,互相效倣引發的同質化競爭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才能避免與同類地區鄉村旅遊出現同質化現象?康縣的選擇是充分保護村莊的原生態風貌,打特色牌。

  “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升級版,對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分年建設,注重保護鄉村的原風貌和鄉音鄉愁,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樹、不埋泉、不毀草、不挪石,加強對古村、古街、古樓、古坊的保護,復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法制作工藝,並著力弘揚鄉村民俗文化,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李廷俊說。

  保護原生態,彰顯鄉村的特色,弘揚本土傳統民俗文化,方能使鄉村旅遊具有“個性”和獨特魅力。記者了解到,為了深入發掘鄉村文化的“軟實力”,康縣積極引導各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打造以梅園溝景區、百公里生態風情線等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文化,以古道古鎮、古橋古廟等為主體的茶馬古道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男嫁女娶、霸王鞭、鑼鼓草等為主體的民間民俗文化。

  如今,當人們穿行在康縣秀麗的大山里,造訪一個個山村時,輕易就能發現,這些“顏值”急速飆升的美麗鄉村里,處處充滿了鄉愁和鄉味。

  在康縣長壩鎮的花橋村,一株生長千年的菩提樹成了外地遊客們青睞的好去處;在王壩鎮何家莊村,村里專門建起了一處“鄉村記憶”展覽館,里面“盛滿了鄉愁”,其中不僅仔細梳理了自唐代、明清以來的何家莊的歷史傳說和大事記,還將滿載村民生產生活印記的舊農具、家庭用具請了進來……不止如此,昔日沉寂深山之中的土法釀酒、釀醋、造紙、針織刺繡和土蜂蜜等土特產,今天也變成了康縣許多山村弘揚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康縣南部山區,村民們習慣用祖祖輩輩傳承的土法釀制一種低度酒,味甘甜,但當人醉酒後,再看其他人時往往會出現“重影”的視覺效果,恍若對方有兩個腦袋,被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二腦殼”酒。多年以來,這是康南山民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種飲料,如今“二腦殼”酒已然變成了康南鄉村原生態民俗風情遊的一道“金字招牌”。

  跟“二腦殼”一樣在當地負有盛名的,還有土法釀制的黃酒。“喝黃酒可以開胃健脾、補氣強身。從前,我們生活只能靠種地,家里釀制黃酒都是自己人燒著喝,山大溝深,從來沒往外賣過。現在不同了,外地遊客進村後,不僅可以從展板上了解燒制黃酒的歷史和土辦法,而且可以就地品嘗地道的土制黃酒。”今年3月,大水溝村村民肖劉芳在村里開起“姊妹黃酒”店後,短短3個月就售出了800多斤黃酒。她告訴記者:“這種土法釀造的黃酒是我們康南地區的民俗和特色,希望通過這些黃酒,能讓人們了解、傳播我們這里的鄉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來旅遊。”

  切好“大蛋糕”———打造鄉村旅遊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

  公開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康縣累計接待遊客425.3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18.56億元,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233.5%和498.7%。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康縣全年的旅遊接待人數為62.4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為2.94億元。其後,康縣僅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就使當地接待遊客的人數迅速超過了11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了4.8億元。

  事實上,不論鄉村旅遊發展如何快速、如何繁榮,如果來自鄉村旅遊發展的成果不能與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實現共享,那麼,鄉村旅遊扶貧就將成為一塊農民群眾“看得見、吃不到的蛋糕”。因此,如何切好這塊“大蛋糕”,如何在鄉村旅遊開發中建立開發主體與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既是推動農民群眾積極投身鄉村旅遊、確保其穩健發展的關鍵,又是各地實施鄉村旅遊扶貧的核心所在。

  對此,李廷俊告訴記者,康縣始終堅持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抓手,創新發展模式,持續提升旅遊扶貧的效益。截至目前,康縣已創新完善了5種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即“政府引導+公司運營+農戶(貧困戶)聯動”模式、“協會+農家客棧+農戶(貧困戶)”模式、“支部+雙聯單位+公司+農戶(貧困戶)”模式、“能人大戶+企業+貧困戶”模式、“互聯網+電商+鄉村旅遊+產業開發”模式。

  記者在康縣城關鎮鳳凰谷村採訪時了解到,2014年11月,在隴南市委組織部的幫扶指導下,村里採取集體控股、群眾參股、貧困戶持股的“支部+雙聯單位+公司+農戶(貧困戶)”的鄉村旅遊扶貧模式,籌資35萬元組建了鳳凰谷鄉村旅遊度假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史德義說,公司成立時,有13戶村民自願入股,19戶貧困戶持股。同時,公司還吸納了38名本村管理和服務人員就地就業,帶動村上100戶群眾增收。

  “以前我在廣州、深圳的電子廠里打工,月薪3000元,後來因為家里老人年齡大了、孩子又小,所以不得不回到村里。”村民婁惠芳說,公司成立時,她拿出2萬元入股,去年當年就拿到了2萬元的分紅;同時,她將家里的6間房租給公司作客房用,年租金收入有近7000元;此外,她自己還在公司打工,先後擔任配菜員和服務員,月收入2000元。“自從村里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我不僅能照顧家里,而且收入一點不比在外打工少。”

  鳳凰谷村支書兼旅遊度假有限公司董事長史佐宏說,2015年,公司實現經營收入140多萬元,還專門在年底召開了分紅擴股大會,為18名股東、19戶貧困戶和100多戶村民發放分紅和獎勵資金共計92萬余元,其中19戶貧困戶每戶都從集體股中分得3000元。“我們通過旅遊扶貧,不僅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使村民們的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了去年的6200元,還讓更多的群眾過上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的生活,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係列社會問題。”

  吳曉燕 魯明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