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老農墾“蝶變”記

2016年06月15日 10:0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記者何天文、汪軍

  一行行茶樹修剪整齊,茶樹樹幹附生的鐵皮石斛枝條繁茂;山上紅心柚林果滿枝頭,林下成群的土雞歡快覓食。貴州羅甸縣上隆茶果場眼下展現出的生機與活力,讓職工和周邊村民又“觸摸”到豐收的喜悅。

  上隆茶果場是一家擁有60年歷史的農墾企業,是周邊數百戶生態移民、庫區移民和當地村民養家糊口的依靠。1997年改制後,企業被推向市場自謀發展,由于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生產經營一度舉步維艱。羅甸縣農村工作局副局長兼上隆茶果場場長楊勝強對記者說,4年前他來到茶果場時,企業已連續虧損10年,職工工資難以支付,大家的日子過得很艱苦。

  企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茶果場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將兩個分場對外承包經營,引進民營企業共同發展養殖及深加工等新產業;瞄準市場適銷對路的果品下大力氣改造老果園,借助新科技為老茶園注入新的增長點,拓展新門路。

  2013年,企業引進當地黔臘坊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立足綠色發展理念,將養殖、種植、農家樂進行有機整合,形成豬-沼-果-青飼料以及肉蛋制品-農家樂-沼-果的雙循環發展模式。如今,黔臘坊依托現有果園養殖土雞2萬多羽、黑毛豬400多頭,常年為當地生態移民、庫區移民及周邊農戶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

  去年9月,清華科技園成果轉化羅甸示范基地建立,鐵皮石斛附生茶樹生態栽培試點項目在上隆茶果場啟動。新組建的貴州涵龍玉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琴滿介紹說,上隆茶果場以茶園入股,公司以科技入股,先期進行100畝試點,收益按比例分成。以目前的發展態勢初步測算,每畝茶園可產40斤石斛鮮條,市場售價每斤500元,一畝茶園可增收2萬元,效益可觀。

  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舉措使“老農墾”終于“破繭成蝶”,重新煥發生機。2012年上隆茶果場實現扭虧為盈,此後連續3年保持盈利,企業資產增長兩倍,職工收入增長3倍。

  子承父業的羅廷建已在上隆茶果場工作21年,親歷了企業的風風雨雨。如今作為茶果場場長的他說起企業的變化十分感慨:2011年前後,企業生產經營走入低谷,職工人均年工資只有5000元左右。而今,茶廠職工每月工資都在2000元左右,還帶動周邊貧困農戶種植1500畝茶葉增收。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