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贛鄱大地推動農業綠色崛起——江西開展“十大行動”工作紀實

2016年06月16日 15:18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糧食外調量常年保持100億斤、商品率達60%以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輸出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江西,這個讓南宋詞人辛棄疾寫出“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美麗之域,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決心立足優勢,續寫農業大省的責任與擔當。

  何為江西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年初在江西視察時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破題之後,一場綠色生態農業的變革應運而生。

  5月初,江西省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啟動會在新余市召開,副省長尹建業在會上提出:“要用5到10年時間實現江西綠色生態農業大發展、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業的綠色崛起。”至此,“十大行動”從農業規劃上升為省級戰略。

  江西省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即:開展綠色生態產業標準化建設行動、“三品一標”農產品推進行動、綠色生態品牌建設行動、化肥零增長行動、農藥零增長行動、養殖污染防治行動、農田殘膜污染治理行動、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行動、秸稈綜合利用行動、農業資源保護行動。條條鏗鏘,贛鄱大地上守護生態的號角已經吹響。

  定標準:綠色農業怎麼賺錢?

  在江西,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田間小徑,放眼望去,盡是連綿不絕的綠。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二,這是大自然賦予江西得天獨厚的財富。

  保護這一片青山綠水,江西人視為己任。十大行動中提到:要加快修訂符合江西實際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標準,示范推廣一批簡明易懂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推進農業生產規范化,確定了到2020年實現建設高標準農田2825萬畝,促進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持續穩定在96%以上。

  “過去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首要任務是抓產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指導我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供給。群眾的需求就是食品安全,要產量、質量一起抓。”江西省環保站副站長余進祥說,關鍵要給農民定下如何種地的標準。

  用高標準的環保方式進行農業生產,能否盈利?新余市的種植大戶李細牙頗有信心。他的仙女湖生態葡萄園已經建成快5年了,從規劃的第一天,李細牙就決定全部採用環境友好型設備: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一方面節水、節肥,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懸挂式物理驅蟲燈,一盞百余元,可以管理10畝地,22盞燈就是整個園區的驅蟲成本。“採摘的遊客一看這樣的環境,自然對我的葡萄質量有信心,價格高一點也能接受。”園區一共種植了18個品種,實現了錯峰成熟,遊人不斷。

  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能否雙贏,不是所有人都像李細牙這樣篤定。養魚大戶李豫章是真正經歷了才心服口服。2012年江西省出臺漁業條例,提出在開放性水體不得使用無機肥、有機肥和生物復合肥等肥水養魚。這可把老李逼急了,他承包了瑤湖、陳家湖、芳湖等好幾處水域,不讓用肥,怎麼做生意?他幾次到省里要說法,讓時任漁業局局長的官少飛印象深刻。

  事實勝于雄辯,不到兩年,李豫章就感受到了變化。“過去肥料丟得多,魚長得快,但賣不上價。現在水環境好了,魚肉的質量提高了,價格升高,反而比之前賺錢。”李豫章這才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綠水青山往往會給守護者難以想象的回報。每一個到過君子谷野果世界的人都會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慨。野果世界坐落于贛州崇義縣羅霄山脈東南處,距離縣城開車要近1個小時,但這樣一個地方卻讓每一位來客流連忘返。

  這里野生資源豐富,僅野生水果品種就超過100多種,主人叫莊席福。經商成功後,他唯一的願望是恢復小時候家鄉的生態環境。莊席福組織團隊收集和保護了大量的野果資源,僅中國野生刺葡萄資源圃內,所收集的野生刺葡萄野生植株就達1100多份。家鄉的變化讓村民們逐步認識了植物的價值,提高了大家保護野生資源的意識。

  除了觀念的改變,君子谷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近年來,君子谷通過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以及農業科普活動等形式,向農民培訓野果種植技術,免費向農民提供野生刺葡萄苗木,帶動周邊農戶通過種植野生刺葡萄,發展旅遊採摘增收。

  管源頭:糞污處理的實戰攻略

  打造綠色生態農業樣板,不僅要提質量,還要控增量,讓產地達到生產綠色生態農產品的環境要求。“2020年基本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農膜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規模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80%以上。”這是江西十大行動提出的明確目標。

  “一頭豬一天能產生3斤多的糞便,我們全縣60多萬頭的養殖量,如何從源頭把控,不讓糞便未經處理就流入農田、水體,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鄧亦兵是新幹縣畜牧局局長,他們借鑒城市垃圾處理的思路,引入了第三方治理模式。

  位于新幹縣金川鎮的怡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縣里招商引資過來專門處理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固體廢棄物的企業。收集的糞便加入秸稈等材料,進行生物發酵,制成有機肥,面向周邊養殖大戶銷售。“隨著大眾對農產品品質的重視,有機肥的銷售並不難,難在如何引導養殖戶集中處理畜禽糞污的意識。”鄧亦兵說。

  “周邊的種植戶常來我們場收糞便,30元一方賣掉,也是一筆收入。”邱幼紅養豬快20年了,僅在新幹縣的豬場就有200多頭母豬。和她一樣,習慣將畜禽糞便隨手賣掉的養殖戶並不少。

  為了扭轉局面,新幹縣政府下大決心,一邊加大環保檢查和宣傳,一邊根據養殖場飼養量下達豬糞收集任務,並列入年終考核指標,對不自建環保處理設備,又不集中處理糞污的養殖場,責令關停。

  通過政策規范,畜禽糞便的集中處理有了很大改善,邱幼紅也從“不得不做”中體會到了方便。“現在一個電話,運糞車就開過來了,取走裝滿的糞罐,換上新的,我這里一點兒味道都沒有,也沒有環保負擔,可以專心養殖。”

  “運用行政手段促使糞污集中處理只是一個過程,逐漸讓養殖戶看到清潔生產的好處,變成主動保護是目的。”鄧亦兵說。

  在新余市羅坊鎮,一家以年輕人為主的環保公司也在探索畜禽糞便處理技術的轉型升級。今年34歲的萬里平是江西正合環保工程公司的總經理,但他更驕傲的頭銜是注冊環保工程師,專業出身的他對農村沼氣處理有自己的想法。萬里平從養殖大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全量化收集”的概念。

  “全量化收集”是指養殖場減少用水,提升糞污濃度,公司全部回收的處理方式。“之前,糞污要經過幹濕分離之後,幹糞才可進入發酵環節,通過我們研發的設備,只要在養殖過程中清潔生產,減少廢水用量,做到每頭豬每天衝洗廢水低于6千克,環保問題就徹底交由我們第三方來解決,養殖場省去了環保設施投入和運行費用的投入。”

  萬里平希望通過解決廢水的方式,吸引養殖場為公司提供充足的原料供應。“這對高標準的現代養殖場來說並不難,同時也是鼓勵他們節水生產。”

  他們將沼氣用來發電並網,沼渣進行深加工做成固態有機肥,而量最大且最難處理的沼液,則採用膜濃縮分離技術,將沼液分離成10%的高濃度液態肥和90%可達標排放的水,10噸沼液可制成1噸液態肥,每噸深加工液態肥市場價1000元以上。通過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生經濟效益,維持處理中心高昂的成本開支。讓企業有利可圖,也是實現市場化運作的基礎。

  目前羅坊鎮已有3000戶居民使用上了萬里平公司的沼氣,費用僅為天然氣的1/3。

  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謀保護。江西省還依法建立了土壤污染責任終身追究機制,實行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分級分類管控,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評估評價體係等,通過積極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循環再利用研究,發揮科技驅動作用,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模式。

  轉方式:好產品也要會吆喝

  “做大做強產業優勢品牌,培育壯大企業自主品牌,整合扶持區域公用品牌。重點打造‘四綠一紅’茶品牌,‘三只雞’畜產品品牌。不僅產品質量硬,品牌也要叫得響。”尹建業在十大行動啟動儀式上說。

  “四綠一紅”中的“綠”就在吉安市遂川縣,這里是江西名茶“狗牯腦”的發源地。

  “狗牯腦”是客家方言,意為“狗頭”。打開遂川縣湯湖鎮茶商羅傳紅的家門,迎面的山上倣佛靜臥著一只俊狗,正仰天長嘯。茶葉生長在此山600-900米海拔的位置,因而得名“狗牯腦茶”。1915年就獲得過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

  整個湯湖鎮茶園面積5.6萬余畝,年產茶約1500噸,產值達2.5億元。“這里幾乎家家種茶、戶戶制茶。”遂川縣委書記張平亮介紹。因為對茶葉“逢會必講、下鄉必看、有求必應”,當地人親切地稱他為“茶書記”。

  在張平亮眼中,茶是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從手工制茶到機器制茶、從一年一季到春夏秋三季、從享譽全國到出口東歐,提起這些年遂川茶葉取得的成績,他如數家珍。

  為了推廣“狗牯腦”品牌,政府出臺鼓勵政策,每年拿出500萬元,在省內開設專賣店獎勵10萬元、省外獎勵15萬元,連續補3年,真金白銀鼓勵“狗牯腦”品牌走出去。“我們還聘請了影視明星唐國強擔任‘狗牯腦’茶品牌形象大使,在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兩旁投放‘高炮廣告’。”張平亮說。

  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狗牯腦”茶綠色生態的種植環境。眼見為實,遂川按照交通便利、風景優美的原則,打造千畝以上精品觀光茶園8個,步道30多公里,供遊客免費觀賞。

  為了更好地保證茶園的品質,縣政府提出“頭上戴帽、腳下穿裙、中間係腰帶”的種植方法,在茶山頂部和底部保留原有樹林植被,在茶園中間種植酸棗樹,既可以美化茶園,增強觀賞性,又可以起到分割茶園,防止病蟲害大面積傳播的效果。

  “茶園自然環境好,加上物理驅蟲和使用有機肥料,種出來的有機茶,一口就能品出區別。”湯湘鎮安村茶廠董事長張瑞祥說,“有機茶外形雖然不夠鮮綠,但是滋味更加濃厚。雖然畝產要少5公斤,但是價格每公斤比普通茶可以高出600元。”

  與遂川縣同隸屬于吉安市的泰和縣,也有一張響亮的名片——泰和烏雞。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禽,它集藥、食、補三大功能為一體。2000年被農業部定為首批國家級保護品種,2007年被列為世界地理標志產品。

  為了保護好、宣傳好泰和烏雞品牌,2007年當地成立了泰和烏雞協會,是“泰和烏雞”馳名商標和原產地、商標、農產品3項地理標志持有人。為了保證品牌的高水準,只有協會成員提出申請並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才可以實現商標的共享。“規模、生產標準、產品品質都是我們考核的條件,目前申請的企業很多,但獲準使用的只有8家。”泰和烏雞協會法人代表鐘向陽說。

  質量把控近于苛刻的新余“贛嶺”茶油,從原材料開始把關,不僅茶樹綠色種植,而且每一個茶果都要經過嚴格挑選,要花比別人長幾倍的時間來把住茶果進入關,以此確保沒有一個發霉腐爛的茶果進入壓榨階段。正因為對品質的把控嚴,品牌知名度才逐年提升,產品俏銷省內外。

  讓農產品有“標”可依,讓農民有“準”可循的品牌追求,加上嚴格的質量標準,大手筆的品牌推廣,培育了贛南臍橙、井岡蜜柚、寧紅茶、資溪白茶、軍山湖螃蟹、萬年貢米、鄱陽湖大米等一大批江西本土綠色生態品牌,伴隨著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的號角,它們正走向國內外市場的寬闊舞臺。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