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天津市薊縣庫區種植結構調整即將收官 生態屏障初顯

2016年06月17日 13:23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坐落在天津市薊縣的于橋水庫,是天津市重要的水源地,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大水缸”,其水質直接關係著市區1400萬人的飲水安全。作為重要水源地,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保護引灤水源、調整種植結構、致富庫區百姓”的總體要求,薊縣大力開展了于橋水庫水源保護工程。

  薊縣結合庫區特點,提出了“南遷北管”的治理原則,他們利用三年時間,在于橋水庫匯水流域10個鎮鄉203個村16萬人口,集中實施了薊縣新城建設、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文明生態村建設、畜禽養殖技術改造、水庫封網管理等治理五項工程。截至目前,薊縣新城建設暫未完工、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預計十月份全部完工,其余各項工程均已全部完成。如今,在庫區周邊,生態高效農業已綿延成一道生態屏障,不僅護衛著于橋水庫的一池清水,同時也成為庫區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庫區遍開致富花、富裕果

  日前,薊縣西龍虎峪鎮近萬畝金銀花競相綻放,全鎮上下一派繁忙的採收景象。

  每天天剛蒙蒙亮,該鎮小劉莊村村民霍樹民和妻子就來到自家的田地里採摘金銀花,八點多就到合作社設立的收購點上交。自收購以來,短短幾天的時間他就收入2000余元。

  “種金銀花可比種小麥、玉米強太多了,現在一茬花的收入就超過了玉米的總收入,四茬花下來就是玉米收入的3倍。”看著手中黃燦燦的金銀花,51歲的霍樹民介紹道,他家一共有近3畝的口糧地,以前一直種小麥、玉米,種小麥基本是不賺錢,玉米一年也就收入2000多元錢,所以大部分時間他都要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2013年,鎮里推廣金銀花種植,並且免費提供金銀花苗,免費栽植。老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種植起金銀花,經過三年的精心培育,他家的金銀花逐步進入了豐產期,收益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了,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就一門心思照顧好這片致富花了。”霍樹民興奮地說。

  據了解,為調動庫區百姓發展金銀花種植的積極性,除了縣級部門免費提供幼苗,補貼栽植費、管護費之外,各庫區鄉鎮還成立了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並與山東等地的加工企業簽訂產銷合同,對農戶種植的金銀花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老百姓心里踏實,金銀花種植得到迅速發展。

  “目前,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植了金銀花,種植面積達500多畝。今年金銀花的長勢很好,預計平均畝產量可達175公斤,每畝純收入可達3000多元,金銀花真正為我們群眾帶來了‘真金白銀’。”小劉莊村黨支部書記王振玉介紹說。

  西龍虎峪鎮金銀花合作社理事長孫宗介紹說,種植金銀花省時省力省水,不用打藥,沒有污染,所以老百姓認可度非常高。目前,該鎮的金銀花種植任務已全面完成,他們的合作社已吸引2000多戶農戶進入合作社。現在每畝的平均收益在2000元左右,據測算到盛產期,每畝的收益將超過6000元,全鎮近萬畝金銀花可為群眾帶來近6000萬元的收入。

  不僅西龍虎峪鎮群眾靠金銀花致富,目前,在薊縣已有穿芳峪鎮、馬伸橋鎮、五百戶鎮、別山鎮等8個庫區鄉鎮的73個村已發展金銀花2.3萬余畝,2萬余畝金銀花已進入初產期或豐產期,經預測,今年金銀花鮮花總產量將達到107.5萬公斤。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薊縣馬伸橋鎮東部的藍莓基地內,一簇簇藍莓挂滿枝頭,成熟的藍莓豐潤誘人,讓人垂涎欲滴。

  在種植戶郭金香的溫室大棚里,郭大姐一家人正忙碌地採摘成熟的果實,這批藍莓將運往北京的水果批發市場。郭大姐興奮地說:“今年價錢比去年好,今年4月下旬第一茬藍莓收購價格就達到了每公斤200元,現在還賣到160元,北京的水果批發商挨家挨戶進行收購。特別是今年鎮里舉辦了首屆藍莓採摘節,這段時間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遊客慕名前來採摘,採摘價格比收購價格還要高幾十元。”

  “因為是大棚種植,我們這的藍莓4月中下旬就能上市,比東北、山東等地的露天藍莓早了兩個月,雖然價高,但基本不愁銷路。”天津恆豐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坤介紹說,現在棚均的產量在750公斤左右,這樣計算,每個農戶純收入都能達到10多萬元。

  據了解,馬伸橋鎮藍莓種植起步于2008年,近年來,薊縣加快庫區周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馬伸橋鎮的藍莓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該基地是馬伸橋鎮重點建設的生態農業產業園區,規劃面積3000畝,總投資4億元,園區建設溫室300棟,冷棚1800畝,展覽區一處,藍莓酒莊一座,深加工企業一家。截至目前,苗木栽植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建成溫室200棟,冷棚1000畝。園區內已有規模超過百畝的龍頭企業兩家,專業合作社一家,專業種植戶60余戶。

  今年,該基地預計年產藍莓150萬公斤,總產值可達2億元,畝均經濟效益達5萬元,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除了金銀花、藍莓,在庫區周邊,設施蔬菜、溫室食用菌、核桃等高效設施農業也是遍地開花,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經測算,這些高效生態農業進入豐產期後畝均效益,金銀花8000元,核桃5500元,藍莓6萬元,露天蔬菜9000元,溫室食用菌8萬元。相比傳統大田作物,群眾收入明顯增加。據薊縣統計局庫區百戶抽樣調查顯示,2015年,庫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達到9.3%,超過全縣增幅0.9個百分點。

  薰衣草鋪就浪漫致富路

  除了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利用庫區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有序發展綠色生態觀光產業,是破解水源保護和農民增收難題,實現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出路。

  6月9日,位于薊縣穿芳峪鎮大巨各莊村的薰衣草莊園將浪漫開園。走進紫雲水岸香草園,倣佛置身于花的海洋,各色薰衣草花猶如一道道彩虹平鋪開來,一枝枝、一簇簇的薰衣草花束高高昂起頭,對著陽光熱烈綻放。花海間,巨大的白色“LOVE”字母景觀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遊客們三五成群在薰衣草花海里觀景、賞花、拍照……別具匠心的木板結構的小道直通花田深處,遊人們漫步其中,感受著芬芳的氣息。

  “作為庫區村,大巨各莊村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積極拓寬思路,將種植結構調整與旅遊巧妙結合起來。”紫雲水岸香草園經理王秀英介紹說:“香草園是從2014年年底開始籌建的,佔地300畝,投資3000余萬元,共栽植20余種名貴的香草品種,為了延長花期,我們還建立了兩個轉光玻璃大棚,自己育苗、移栽,這樣花期可以從5月中旬持續到10月底。”

  為了保護庫區水源,該村還將村南3000余畝的坑塘、魚池進行了清理,栽植了荷花、蘆葦、菖蒲等凈水植物和楊樹、柳樹等樹種,建立了一座“十里荷塘香、千畝水域美”的濕地公園。香草園的建立不僅打造出了薊縣旅遊新亮點,同時也帶動了村民們發展農家旅遊的積極性,目前,該村已有幾戶農家建設了農家樂,迎接四海賓朋。

  10月底 種植結構調整將“收官”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是薊縣實施于橋水庫水源保護五大工程之一。據了解,為進一步消除于橋水庫匯水流域面源污染,對于橋水庫匯水流域22米高程線以上糧田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主要是保留現狀果園和林地,調整9.3萬畝糧田,種植果樹和蔬菜,科學施用化肥和農藥,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截至2015年年底,已累計完成8.46萬畝,完成率91%,尚有0.84萬畝未完成調整。

  今年,薊縣全力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攻堅掃尾工作,各相關部門和鎮鄉各司其職,提早動手,深入調研,制定計劃,落實責任,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工作扎實有效開展。該縣于橋水庫水源保護辦公室採取“一對一”包保的形式,深入穿芳峪、馬伸橋、出頭嶺、西龍虎峪4個水庫重點鄉鎮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工作,逐地塊落實任務,並結合庫區後扶工程項目,做好協調服務,在水、電、路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薊縣林業局、種植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做好種植品種引進、技術指導和相關服務工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長效化、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已完成結構調整6120畝,完成率72.6%,其中,金銀花、核桃1120畝,藍莓500畝,土豆、花生、甘薯、龍葵菜等綠色蔬菜4500畝。剩余部分已完成土地流轉、土地平整等工作。預計到今年10月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將全部完成。(記者 杜洋洋 通訊員 聞強)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