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福清:一個缺水縣的現代特色農業探索

2016年06月17日 15:12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記者:福清的設施農業、設施蔬菜頗有知名度,當前發展情況怎樣?

  林曉航:近年來,福清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產品供給水平,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設施農業面積20多萬畝,其中設施蔬菜4萬多畝,兩者數量均居全省第一,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六張國家級農業名片,蔬菜、水產品產量,生豬存欄量和蛋雞飼養數均位居全省前列。

  記者:水產品、畜牧業規模養殖通常需要各種現代設施,容易發展成設施農業,而蔬菜在露地也能連片種植,福清為何要大規模發展設施蔬菜?

  林曉航:福清發展設施蔬菜起因是水資源缺乏,特別是在龍高半島,大多數是旱地,原先只能種植花生、地瓜,效益很低,不少耕地被拋荒。在那里發展設施蔬菜,用水量小,而且地租便宜,可以變劣勢為優勢。龍高半島設施蔬菜發展起來後,由于效益好,逐步向其他鄉鎮拓展。

  記者:設施蔬菜投入比較大,資金如何解決?

  林曉航:普通的設施蔬菜一畝需要投入3萬多元,一般農戶承擔不起。福清民間資本較為雄厚,這也是我們發展設施蔬菜的一項有利條件。市鎮村通過多種渠道,向在外創業的企業家等重點人群,宣傳推介設施蔬菜的經濟效益,吸引企業家回鄉投資,目前有5家農業企業擁有設施蔬菜大棚千畝以上,龍頭企業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帶動中小散戶發展設施蔬菜。

  記者:設施蔬菜生產方式與露地蔬菜有不小差別,解決技術問題也很關鍵。

  林曉航:是的。福清最早發展設施蔬菜的是綠葉公司,2006年,他們向山東壽光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並請回技術員進行指導,然後將技術傳導到其他農業企業。各家企業根據本地實際,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需要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

  記者:在發展設施蔬菜過程中,政府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林曉航:政府是重要的推動者。每年年初,市政府給各鎮街下達發展設施蔬菜的任務,增強了鎮村幹部的責任感。同時安排5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獎勵新擴建設施蔬菜大棚項目;政府還從省市聘請農業專家,不定期開展技術指導;市農業部門利用國家補助資金,鼓勵企業發展節水灌溉、智能化育苗等設施建設;金融部門提供貸款、保險支持等。

  記者:經過10來年的實踐,設施蔬菜有哪些優點?效益怎樣?

  林曉航:設施蔬菜大棚普遍配備了節水灌溉設施與生產和防控設備等,防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種植不受季節限制,產品常年供應市場。病蟲害少,使用農藥、化肥少,可提高蔬菜品質,確保食品安全。節約用水、集約用地,可節約資源。產量、價格高,增效明顯,每畝利潤可達1.5萬至3萬元。

  記者:福清設施蔬菜遇到難題了嗎?

  林曉航:設施蔬菜效益會有所波動。蔬菜市場具有全國性,一旦海南等地蔬菜產量大增,那里的成本更低,就會導致蔬菜價格下降。洪澇等自然災害也會讓企業、種植戶受到損失。

  記者:今後提升的空間在哪里?林曉航:福清市將繼續在農產品供給側發力,不斷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持續開展企業與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提高設施蔬菜技術水平,特別是解決好多年種植土壤有害物質增加等問題,實現設施蔬菜種植的可持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蔬菜附加值和防范市場風險能力;加大財政、金融、保險扶持農業的力度,增強企業發展動力和抗擊自然災害能力,提升全市設施蔬菜的發展水平。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