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鄉村旅遊+扶貧+電商” 聯動融合助推農戶增收

2016年06月20日 14:39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過去,城市居民消費農產品主要通過超市和農貿市場購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如今通過電商平臺購買農產品正悄然興起。

  在重慶,通過“鄉村旅遊+扶貧+電商”聯動融合,一條符合貧困農村和貧困戶需求的電商途徑正在建立。電商,正成為增加重慶市農村貧困群眾收入、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在電商精準扶貧帶動下,全市多個區縣的農村搭乘著“互聯網+”的快車,農產品形成規模銷售,鄉村旅遊更具人氣,農民真正實現增收。

  農產品觸網

  帶出富裕農家人

  鄧陽村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一個普通自然村,這里曾是重慶最貧困的地方之一,如今正漸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村電商中心。

  近日,62歲的村民敖福雲將自家土雞剛下的雞蛋拿到村口的“武陵生活館”。通過農村電商渠道,這些雞蛋幾天後將出現在城里人的餐桌上。據了解,去年下半年,敖福雲所在的鄧陽村通過“武陵生活館”,已賣出12000多枚土雞蛋,且相比以前,賣價更高。

  自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秀山縣依托農村電商平臺,推進精準扶貧。該縣發揮“武陵生活館”的城鄉覆蓋優勢,打造“生鮮農產品公益大賣場”O2O政府扶貧工程,面向貧困農戶招募農產品供應商,第一時間將貧困農戶的鮮活農產品集中推向市場。截至目前,該縣已有42個貧困村建立電商服務站點,佔全縣貧困村的49.42%,此舉帶動貧困戶銷售農特產品達3820萬元,並有1200名貧困村民實現就業。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六塘鄉,村民們長期種植茯苓、前胡、紫菀等中藥材,年產中藥材200噸以上。過去,該鄉主要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傳統模式銷售,渠道狹窄,價格較低,種植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2015年,六塘鄉抓住電商扶貧機遇,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為主,建設“網上村莊”。通過網銷,中藥材價格較過去的批發價上漲30%,當年網銷量便實現總銷量的10%,銷售金額達40萬元。

  今年,六塘鄉動員村民擴大中藥材種植,拓展網銷渠道。預計今年中藥材總產量將達到400噸,總產值有望突破2000萬元,實現50%左右網銷率,種植中藥材的貧困戶將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

  奉節縣則通過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接洽,讓臍橙、臘肉、蜂蜜、泡菜等農特產品成功上線,全縣農特產品網銷累計達2億元,農產品溢價10%以上。電商直接帶動60個貧困村、近1萬戶貧困戶網上出售農特產品,並帶動近500戶貧困戶就業創業,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750元。

  “電商扶貧,還是要從平臺建設做起。當前,全市各區縣積極搭建電商平臺,採用自建平臺+引進平臺相結合的措施,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電商常遇到的標準化問題、長途物流運輸問題等。”市商委電商處處長何渡介紹,截至目前,在萬州、黔江等17個區縣的1627個貧困村里,已建立電商服務站點的貧困村共有801個,覆蓋率近50%;帶動貧困人口就業35579人,帶動貧困戶農特產品銷售額達16436萬元。

  “鄉村旅遊+農產品銷售”

  創新精準扶貧模式

  有了電商平臺,但貧困戶自產的農產品多小散亂、非標準化,如何讓更多消費者接受?

  基于此,重慶大膽創新電商扶貧模式,通過“鄉村旅遊+農產品銷售”相結合的模式,打通鄉村與城市之間的流通通道,將城市旅遊人群帶進農村,再通過汽車將農村“土貨”帶出來,從而解決邊遠山區農產品銷售問題,實現農戶增收。

  2015年,城口縣東安鎮以眾創旅遊股份合作社為依托,建立電商服務站,一方面承擔鄉村旅遊遊客接待,另一方面通過電商幫助農戶銷售農副產品、幫助村民網上代購,以及進行電子商務培訓宣傳等。服務站啟動的“認養城口愛心土豬、為電商扶貧助力”眾籌活動,讓客戶網上下單,認養貧困戶家中土豬。配合線上活動,去年底,該鎮啟動了刨豬文化節,邀請認養人到村里參加“殺年豬”活動,並同時展銷農產品。活動期間,共銷售土豬176頭、臘肉4600斤、蜂蜜700余斤、核桃5400斤、山地雞112只。

  “2015年,重慶市獨立開發了‘網上村莊’電商扶貧平臺,在訂房訂餐的基礎上增加了農副土特產銷售、農村資源銷售、勞動力銷售(找工作)和農村金融等功能。”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鄉村旅遊+扶貧+電商”聯動融合下,貧困戶脫貧增收效果明顯。去年,“網上村莊”共策劃各種線下活動40多次,組織遊客30多萬人次到貧困村消費,銷售農產品6000多萬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鄉村旅遊扶貧片區53個,建成鄉村旅遊扶貧村201個,建立“網上村莊”電商扶貧服務站91個。

  該負責人介紹,今年,全市計劃建立100個電商村,通過線上營銷、線下設工作站,讓這100個村具備遊客接待,農產品收購、包裝及銷售,網上代購以及品牌推廣等功能。通過市場需求倒逼產業發展,力爭實現每個村農產品年銷售收入50萬元,加上鄰近景區的門票收入,使100個村的總收入突破1億元。

  完善服務體係

  提升電商扶貧成效

  電商扶貧,或許正是改變山區貧困落後面貌的捷徑。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現階段農村電商服務體係不完善、人才嚴重缺乏、物流體係落後等問題,仍制約著貧困地區農村電商的發展。

  何渡介紹,當前,重慶市正通過建設一批示范縣、示范村等,探索貧困地區發展農村電商的有效路徑,並呈現不少亮點。

  在公共服務體係建立上,全市各區縣通過自建或者與阿里巴巴村淘、郵政等企業合作的方式,加速體係建設。如雲陽縣建成4000平方米互聯網產業創業孵化園,建成鄉鎮電商綜合服務站41個、村級電商綜合服務點215個;石柱縣建成郵政、淘實惠兩個企業縣級運營中心,鄉鎮(街道)級電商服務站33個、村級電商服務點60個;秀山縣建設了辦公面積4000平方米、配套倉儲5萬多平方米的電商孵化園,建成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縣級運營中心、建設村級淘寶服務站47個,建成郵政公司郵樂購縣級運營中心、村級郵樂購服務站33個等。

  為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體係建設,各區縣著力推動農村電商物流整合。如秀山縣開通到酉陽、黔江、德江、銅仁等17條武陵物流專線,在周邊4個區縣建成“武陵生活館”分發中心站(點),整合物流企業、生產企業、批發企業372家,實現秀山周邊17個區縣當日送達;雲陽縣採用PPP模式,利用閒置廠房建成8000平方米渝東北快遞物流分撥中心,對農產品以“三定四統”的方式推行集中配送和梯次轉運,即定點、定時、定線,運價統一、服務費統一、配送統一、政府補貼標準統一,目前快遞日均投送量達到8000件。

  各區縣還十分重視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如忠縣組織人員前往西安、杭州、義烏、遂昌等地學習先進電子商務經驗,開展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啟航培訓69人;秀山縣採取“培訓+孵化+培育”模式,培養電商精英500余人、“淘寶客”370人,分期特訓400名電商“村長”、帶動近萬農戶“觸電”交易;彭水縣整合商務、扶貧、婦聯、團委等部門培訓資源,對全縣幹部進行電商培訓3000多人次。

  此外,重慶市農產品網銷品牌打造也初顯成效,如秀山縣建成特色農產品基地76個,挂牌認證土雞蛋等供應站點210個,上線銷售“武陵遺風”和“邊城故事”等特色產品500余款,秀山土雞蛋、土雞、秦橙、獼猴桃等7個係列14種品牌成功打入港澳市場;雲陽縣打造了“天生雲陽”區域公共品牌,將山貨變網貨,目前已完成25個農產品形象包裝,已成功上線23類200多個產品等。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