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老謝的桃花緣:從貧困戶到技術顧問

2016年06月21日 08:4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記者田建川

  九連山青,雲霧綿長。在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一片片桃園,一陣陣清香,泛紅的果子打滿了枝頭。

  上坪鎮新鎮村55歲的謝捷明歪著身子,挑了個挂著水珠的大桃,用衣服蹭了毛,咬上一口,真爽甜。

  地處山區的連平縣上坪鎮是“中國鷹嘴蜜桃之鄉”。不過去年才脫貧的老謝卻過了20多年的苦日子。

  1989年的一次車禍讓老謝丟了半只腳,他腳殘了,家里的大山倒了。3個孩兒最小的才3歲,咋整?“沒辦法,硬扛!”老謝骨子里有一股膲勁。

  卷煙絲,砍木頭,開小店。老謝腿腳雖不便,但可著勁兒幹一切能掙錢的活。“苦日子總有頭,人也不能一直背。”老謝說。

  2007年,老謝在自家旱地里種了36棵鷹嘴蜜桃樹。後來,他每年種幾棵,一直種到70棵。他盼著,收了果子,女兒上大學借人的錢就能慢慢地還齊了。

  但是,經驗少,技術缺,不會打理,種桃4年該收獲時,老謝傻眼了:桃枝長瘋了,密不透風,卻沒挂幾個果。

  種桃可不是挖個坑、栽個苗就完了,打藥、施肥、剪枝都有學問。老謝說:“得懂技術。”

  他想找專家問,可是沒有門路,不知道找誰。

  隨著廣東扶貧開發工作穩步推進,2013年,新鎮村包括老謝在內的173戶被列為貧困戶得到重點幫扶。以鷹嘴蜜桃為特色,通過產業脫貧進行整村推進成為深圳市南山區扶貧隊的工作思路。

  “你們缺什麼?”

  “缺技術!”

  扶貧隊很快請來了廣東省農科院的種桃專家,專家多次到村里講課,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技術。截至2016年1月,各幫扶單位在連平縣已對22403人次開展了勞動技能培訓。

  老謝說,他怕學不會,就用一部手機把專家的講課全程錄下來,回去一遍一遍地看。

  “這根是營養枝,要剪;這根是打果枝,要折。”老謝向記者比劃著,這叫“折枝法”,折而不斷是技巧,折對了以後就能開花結果。“要不是專家教,我們哪懂這個。”

  老謝說,學會了管理新技術,他的桃樹每棵增產100—150斤。去年,鷹嘴蜜桃的收購價是每斤8.5元,“你算算,我多掙了多少錢?”

  在女兒幫助下,老謝還學會了用手機上網,有不懂的就上網查。種桃戶們有空就坐在一起喝茶聊技術,相互交流經驗。

  老謝認真,愛琢磨,勤動手。很快,他的種桃技術就遠近聞名了。

  毗鄰上坪鎮的江西小武當山有個種植大戶,慕名請老謝幫他打理桃園,銷售收入的三成分給他。沒多久,連平縣內莞鎮的一個種植大戶也聘請老謝常年進行種植指導。

  從貧困戶成為遠近聞名的“技術顧問”,老謝可真沒想到。

  如今的新鎮村,鷹嘴蜜桃的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個大爽甜的桃子銷路火爆。

  村民們還把很多桃園都齊整整地起了詩一樣的名字:桃花緣。

  每年3月,桃花盛開,上坪鎮的桃花節來了。老謝聽女兒的話,印了名片,向遊客到處派發。“我們也用上名片了。”老謝興奮地說。

  走在脫貧路上,老謝用傳授桃園管理技術回報著幫助過他的鄉親們。誰家種桃有難題,老謝都毫不保留地教他們處理。村民謝玉祥說,附近的鄉親們都叫他“師傅”。

  “一個人脫貧不算脫貧,要富大夥就一起富。”老謝說。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