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安徽:小麥品質受損 農民遭遇“賣糧難”

2016年06月22日 15:2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6月20日,安徽定遠縣嚴橋糧站工作人員在介紹檢測的小麥不完善粒指標,大部分待售小麥不完善粒遠超過8%的最低標準。

  正值夏糧收購時節,然而在安徽多個小麥主產區卻出現了小麥大面積滯銷,農民“賣糧難”、糧站“收糧難”的兩難情況。

  6月初,安徽部分地區小麥在成熟收割期遭遇連續陰雨天氣,導致不完善粒比重偏高,達不到國家關于托市小麥收購不完善粒比例不超過8%的最低標準。在安徽懷遠縣魏莊糧庫和其分庫張店分庫門口,數百輛等待賣糧的車排起了數公里的隊伍,多數賣糧農民已在此等候五六天。與糧庫外的“熱鬧”相比,糧庫里則顯得“冷清”,多數糧倉大門緊閉,輸糧傳送帶閒置在一旁。

  安徽滁州農源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房慶虎今年收獲約40萬斤小麥,經檢驗所有小麥不完善粒比例達15.7%,超過托市收購8%的最低標準。為了籌措下一季的種植資金,房慶虎以0.85元/斤的價格賣出10萬斤小麥給面粉企業,除去種植成本,房慶虎說他還虧了不少錢。如今,房慶虎剩余的30萬斤小麥依然堆在糧倉里找不到銷路。

  在農民“賣糧難”的同時,不少糧站卻是“收糧難”。記者在安徽定遠縣嚴橋糧站看到,這里挂出了每斤1.18元的最低保護價,同時將小麥不同等級要求也公示在外,方便售糧農民查看。該糧站工作人員介紹,農民拉來的小麥90%以上不完善粒超標,啟動托市兩個多星期,交售成功的並不多。定遠縣糧食局負責人說,目前全縣15個托市收購點工作人員都在崗,只要糧食合格就收,不限收、不拒收、不停磅。

  針對部分地區小麥不完善粒比例偏高的問題,安徽各地糧食部門也在積極應對,主動對接種糧大戶,幫助糧農聯係用糧企業,鼓勵飼料加工、工業用糧等企業積極入市,緩解農民售糧困難。

  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