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綠色循環農業的放大效應

2016年06月23日 09:26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綠色循環農業的放大效應

  ——看一個合作社如何在糧豆兼種、過腹增值中帶領農民節本增收

  本報記者閻紅玉

  “這種糧豆兼種的技術以前就有,但是,要讓一家一戶的農民用這種技術種地實在是很難。原因是一家一戶的地很少,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吉林省公主嶺市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耀輝說,要想把農業生產的集成技術轉化成普惠農民的巨大成果,就必須要創新思路,創新技術。只要創新思路,就能大膽地應用這些集成技術,使這些技術走進田間地頭,成為農民致富的科技力量。創新技術,就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改進、創新這些技術,使這些技術真正地為現代農業發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糧豆兼種,讓兩個項目同時增收。一個是糧食增產增收,即玉米和大豆的增產增收;另一個是增加土地肥力的“綠色增收”。2015年,萬欣合作社拿出30公頃耕地進行糧豆兼種實驗,這種技術要求是在同一地塊內種四壟大豆再種四壟玉米,這樣周而復始兼種。由于糧豆兼種是高矮搭配,所以地里的糧食通風好,日照足,結穗大,抗倒伏,糧豆成熟度高。這種種法每公頃地都能密植大豆和玉米。就拿玉米來說,萬欣合作社每公頃耕地能種植7.3萬株以上。秋季測產,每公頃玉米平均產量2.7萬斤以上,大豆5200斤左右。用薛耀輝的話說:“我這樣種地,是在一公頃的耕地里,既收獲了一公頃地的玉米,又多收獲了一公頃地的大豆,我是種一公頃的地,打出了兩公頃地的糧食。我們30公頃的試驗田,除了正常的收入之外,又多收入了35萬塊錢。”

  由于近年來種地化肥投入增多,有些耕地出現嚴重的板結,耕地肥力明顯下降。糧豆兼種的好處是每個品種第二年不留重茬,就是次年在大豆的壟上種玉米,在玉米的壟上種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對玉米的生長有益,玉米的根部又對大豆的生長有益,它們在地里腐爛後又成了培肥地力的綠色資源。由于糧豆交替輪種,極大地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在收獲玉米和大豆時,將秸稈或留高茬或粉碎直接還田,這些做法,對緩解土地板結、增加綠色肥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合作社還通過養殖品種母牛,讓糧食秸稈和副產品過腹增值,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綠色循環。2012年底,合作社花200萬元購買了200頭品種母牛,進行糧食秸稈等副產品過腹增值的養殖實驗。實驗結果是一頭牛一年能消耗一公頃地的玉米秸稈,一頭牛每天能產生15-30斤的牛糞有機肥,一年能產4噸多有機肥,足夠一公頃土地用。200頭母牛每年最少能產170頭小牛,小牛生長到4個月出欄,每頭小牛的出欄價格是7000元左右,產值近120萬元。

  由于牛糞的有機肥年復一年地還田,合作社的耕地有機質越來越多,化肥使用量越來越少,打出的糧食籽粒飽滿,口感好,綠色無污染,為此,越來越多的人集聚在這里購買他們生產的糧食。現在他們生產的糧食從土地、播種、收獲、加工、養殖到還田有機肥,全產業鏈實現了綠色循環。

  合作社創收的亮點還在于為農民省錢和變廢為寶。社員如果自己從種地到收獲每公頃成本費用需要7500元,交給合作社種地,每公頃只需5000元,到秋天就可以坐在家里等著糧食豐收。糧食收獲後,合作社免費為農民儲存糧食,農民要賣糧,合作社高出市場價每市斤一分錢的價格收購。而耕地里的秸稈全部由合作社打包運走賣給發電廠,每公頃產幹秸稈6噸多,電廠回收價每噸是240元,每公頃秸稈毛利是1400多元,去掉各種費用700元,合作社每公頃盈利700元,秸稈喂牛的收益是每公頃900多元,每年合作社秸稈的收益就達到50多萬元。薛耀輝說:“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有效防止農民在秋收後、種地前在地里焚燒秸稈,造成環境污染。我們把農民廢棄的秸稈變成合作社利潤的增長點,既幫農民清了地,又不耽誤第二年的春耕。二是讓利于農民,從耕、種到收我們只收成本,讓社員獲取最大的利益,我們的入社社員,每公頃耕地增收都在2600元以上。”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