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近年來,白城市委、市政府圍繞創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關于生態項目和政策支持,統籌實施了河湖連通、造林還濕、草原治理、海綿城市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使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還贏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位一體同步提升的可喜局面。
生態效益顯著改善。濕地面積大幅恢復。通過實施河湖連通和濕地修復,湖泊泡沼幹枯、濕地面積大幅萎縮的嚴峻形勢得以扭轉,全市已經連通水庫泡塘40個,增加蓄水量14.5億立方米,改善和恢復濕地610平方公里,恢復草原、蘆葦面積90萬畝。森林覆蓋進一步提高。2010年以來,兩個“三年大造”林活動累計造林26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個百分點。今年初開展的“三年造林還濕雙百萬”活動,完成造林41萬畝,修復濕地32.3萬畝,實現良好開局。草原生態係統有效保護。全市累計落實草原生態補獎面積2424萬畝,綜合治理草原166萬畝,查處破壞草原案件3000余起,恢復草原植被5.15萬畝。全市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75%,連續3年保持在70%以上,草原生態持續向好。自然氣候風調雨順。降雨大幅增加,2013年、2014年、2015年白城平均降水量達到459.7毫米、473毫米和443.4毫米,遠高于2013年以前平均383.8毫米的水平。地下水平均上升1.02米,風沙天氣減少,強度減弱,全市生態環境呈現出穩中向好整體改善的良好態勢。
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農業生產連年豐收。造林活動使全市林業生態防護體係框架粗具雛形,大部分農田得到有效庇護,流動、半流動沙丘得到固定。河湖連通使全市地下水位明顯提升,約1.5萬農田井恢復灌溉能力,增加灌溉水量近5.5億立方米,2013年到2015年連續三年糧食生產大豐收。全市水面增加200萬畝,漁業產量大幅增加,2015年,月亮湖冬捕創單網40多萬斤歷史紀錄。生態旅遊持續升溫。隨著引霍(洮)入向、引嫩入莫濕地補水和退耕還濕、生態移民等多項舉措相繼實施,向海、莫莫格和牛心套保濕地大面積恢復,天鵝、丹頂鶴、白鶴等珍稀鳥類陸續回棲,如畫美景再現。向海、莫莫格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向海被評為“吉林八景”和省級生態旅遊示范區,鎮賚縣被評為中國白鶴之鄉。以向海、莫莫格為龍頭打造的“一線八點”生態旅遊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旅遊人數每年增幅在30%以上,以向海和莫莫格為品牌的生態旅遊已成為白城旅遊主導產業。
社會效益逐步凸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隨著白城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當年“一進白城府,每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的真實寫照已經不復存在,人民群眾的生活指數大幅提升,幸福感顯著增加。尤其是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採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完善城市雨水綜合管理係統,能夠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小區積水、污雨同流等突出民生問題。同時,還能增加城市綠地景觀,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此項工程實施以來得到全市群眾的廣泛擁護,現已完成建設面積8平方公里、101項工程,重點實施了老城區積水點改造、污雨水分流改造、生態新區鶴鳴湖雨水滯蓄、綠化生態治理、行泄通道植草溝等工程。目前,40個小區、21條道路、12個廣場綠地工程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