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雲陽縣泥溪鎮坐落在三峽腹地七曜山麓,山巒疊障、信息閉塞,貧困曾是當地人多年想甩卻甩不掉的“帽子”。
汪子全、胡太華、胡國民等13戶農民,在政府引導下成立專業合作社,利用雜木種植優質黑木耳。9年時間創出一個市級龍頭企業、全國科普惠農新村計劃先進單位,產品獲“重慶市著名商標”,實現了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 雜木用途大
數萬段木樁整體立架,肥厚木耳挂滿菌棒……日前,記者走進泥溪鎮勝利村國家級食用菌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看到一位位菌農正喜笑顏開,收獲雨後新木耳。這些木耳經曬幹、去雜質、包裝、貼牌等後,零售價達300元/斤,市場仍供不應求。
“這得歸功政府引導和13位發起人。”菌農們說。
泥溪鎮(原泥溪鄉)位于歧耀山深處,山多水淺、信息閉塞,10個村就有7個屬貧困村,多年來,脫貧是當地人的夙願。
不過,當地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達60%以上,被譽為“原始自然生態鄉”,其中青杠樹尤其多,漫山遍野都是,農民一般將其砍來當柴火或制作農具。
地方政府調研發現:黑色、無公害農產品是如今市場的時尚消費品,黑木耳作為我國食、藥兼用的菌種,市場前景廣闊。泥溪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春早,雨水充沛,用于種菌的雜木資源豐富,適宜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加之,當地農民有種植黑木耳的歷史,只是長期的家庭式生產,技術粗放、菌種雜亂,效益不好。為此,鎮政府因勢利導,引導農民種植黑木耳。
2007年,汪子全、胡太華、胡國民等13戶農民,在政府指導下,人均出資5000元,成立泥溪鄉南山峽黑木耳專業合作社,採用青杠樹段木栽培技術,發展起規模化黑木耳種植。
科技創新 收成漲一倍
“起初,我們發展並不順利。”該合作社銷售總經理胡太華稱,政府引導他們成立合作社,是希望通過合作社基地的示范作用,帶動農民加入種植,一起做大產業。
他們第一年播下菌種,收成卻並不好,一段木樁一年只能收獲約一兩幹木耳,毛利潤不到8元錢,只比普通農民粗放式種植稍好,很難對農民起到示范作用。
關鍵時候,通過政府的牽線搭橋,他們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建立聯係,並獲得科技支撐。
首先,在菌種上,通過科研攻關,他們獲得經改良的優質菌種。其次,在種植技術上,經駐場專家的悉心指導,他們探索出選材、段木、打眼、接種、立架、水份管理等一係列規范化種植技術。
在科學技術指導下,基地的黑木耳生產很快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收成增加一倍,每段木一年可獲二兩幹木耳,木耳的品質也得到提升,更加肥厚嫩滑。同時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並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等。
收成與品質的大幅提升,隨之帶來經濟效益的飛躍。如今,每根段木一年可獲純收入20元左右,示范帶動效應因此遞增。合作社現在一共吸納社員575戶,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其中,有200棚(40段4尺長的木棒為1棚)以上的黑木耳大型生產基地20個,另輻射帶動全鎮1072戶農民種植黑木耳。
品牌營銷 可持續發展
目前,合作社採取“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對菌農實行統一提供菌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培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注冊黑木耳“泥溪”牌商標和“青杠樹”牌商標,香菇注冊商標“大溪河”牌。其中,“青杠樹”牌黑木耳獲重慶市著名商標、重慶名牌農產品、全國百家合作社百個農產品品牌等榮譽稱號。
合作社現已發展成一家集食用菌(黑木耳、香菇)的科研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科技企業,年產幹木耳70余噸,成功躋身市級龍頭企業、市級優秀示范合作社、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國家級示范社行列。另外,泥溪鎮還被命名為“重慶市黑木耳之鄉”“國家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等。
“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打造‘中國馳名商標’。”合作社理事長汪子全稱,不過黑木耳段木種植技術需耗費木材,尤其是規模種植後,有可能造成森林資源被破壞。合作社為此專門建設了青杠樹苗圃基地,實行“栽一砍一”的可持續發展,並研發出塑料袋地栽試種技術,減少對樹木的依賴,現實綠色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