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稻田綜合種養的趨勢在湖北省持續“升溫”。昨悉,全省范圍內“蝦稻共作”、“稻鰍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總面積已突破300萬畝,2015年共為湖北農民創收近百億元。
綜合種養,可謂一地多收。水稻田里“爬”出甲魚、龍蝦等,不但糧食產量不減,還可獲得養殖收益,農民發展積極性很高。幾年間,稻鱉、稻蝦、稻鰍等多種稻漁生共模式在全省“遍地開花”。
黃岡市龍感湖洋湖辦事處的萬畝蝦稻共作示范區內,“一稻兩蝦”模式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日前,農戶錢超權向記者介紹:“我一共經營200畝蝦稻綜合種養模式稻田,每畝地僅小龍蝦能收500多斤,稻谷品質提升賣價更高。”
據水產部門實地測產驗收,稻田綜合種養的單產較單純種稻可提高5%左右,“稻蝦共作”模式畝均產值5408元,畝均純收入3107元。去年,全省稻田綜合種養共產優質稻谷150萬噸,水產品45萬噸,創收近百億元。
在今年全省春耕備耕會上,湖北省啟動“稻田綜合種養發展計劃”。省農業廳專家在會上呼吁,稻田綜合種養能取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豐收”,值得在全省適合區域大力推廣。
“田里漸漸消失的螞蟥、螺螄等又出現了”,種田農戶也明顯感覺到,稻田正在“悄悄地變臉”。
對全省13個稻田共作示范區評估,顯示稻田化肥使用量平均下降30%以上,農藥使用量平均下降70%以上。稻田恢復了“生態係統”,能為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水草、有機質、昆蟲、底棲生物又可作為天然餌料,實現了有機物質循環利用、和諧共生,同時生產的水產品、稻米成為天然有機食品,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省水產部門表示,湖北已走出了一條“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生態環保”的發展新路。湖北省將有力有序推廣稻-蝦、稻-鰍、稻-鱉等稻漁共作模式,打造蝦、鰍、鱉“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的全產業鏈創建,力爭取得“1+1=5”即“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