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傳君
南充,四川傳統的農業大市,2015年糧食產量312萬噸,連續13年全省第一,生豬、蠶繭、柑橘等農產品產量都位居全省前三。“產量雖大,但大路貨太多,其品質不能滿足現代人消費需求。這是一直以來制約南充農業由大轉強的瓶頸。”南充市委農工委副主任吳智敏說。
穩糧、促優、調轉、創新,這是南充確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八字方針。繼續穩定糧食產能,促進優勢產品品質提升,調整產業布局,轉變生產方式,通過科技創新為南充農業不斷輸入競爭實力,從而最終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華麗轉身。
穩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關鍵
南充大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目前水稻種植基地已達5000余畝。“這5000畝嚴格說也是農民自己在種,只不過是通過我們‘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組織帶動的,農民不僅付出的勞力減少了,而且收益也提高了。”公司董事長唐俊說。
公司與農戶簽訂合同,種子、有機肥、防控藥品以及機插、機收等服務都由公司負責,農民只出土地和少量勞力,保證將收獲的稻谷按合同價賣給公司。“這種模式與以前農民自己種比起來,每畝增收在300元至500元之間。”唐俊說。
蓬安縣巨龍鎮羊角嘴村,864人中在家勞動力僅65人。2013年前全村不少土地撂荒。如今,羊角嘴村還是這些人在土地上勞作,但不僅土地無一撂荒,而且還帶動周邊幾個村撂荒地的復耕。
變化緣于3個合作社的出現。在南充市有關幫扶部門的指導下,2013年6月後羊角嘴村陸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騰飛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然後實行全程機械化,不僅滿足了全村人基本口糧需求,而且合作社每畝還獲得492斤稻谷的收益。通過兩年多時間,羊角嘴村年產稻谷達到47萬余斤,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87元,比2013年增長69.9%。如今,羊角嘴村的3個合作社服務面積已達3000余畝。
目前,南充市共培育種糧新型經營主體800余個,通過全程機械化和免耕技術等輕簡化栽培手段推廣面積達到35萬畝,不過,這一數據還在逐年刷新。
促優:突出“三品一標”做強優勢產業
在西充縣古樓鎮過江樓村,有一片只有37畝的桃園,業主高元鬥為之取名元鬥桃園,種植的是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品種——充國香桃。走進桃園,株株桃樹枝粗葉茂,令人詫異的是,園子里的草也長得很茂盛,就像鋪了層厚厚的地毯。
“那不是一般的草,是專門種植的三葉草。”西充縣農辦工作人員介紹,“這種草不僅可抑制其他雜草生長,還可起固氮的作用,到了冬天草自然死亡,一翻耕就是肥料。”
不僅如此,桃園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的標準,堅決不使用農藥、化肥,採用黃板和太陽能殺蟲燈,園子里安裝了20余個監控攝像頭,與縣有機農業辦公室的監控室相連。在桃子成熟前夕,業主還要在地面鋪設反光膜,以讓底層的桃子也能充分享受光照。
近年來,在高元鬥的帶動下,古樓鎮按照有機農業的標準發展充國香桃2萬余畝,其中已投產面積達5000余畝,每畝產值萬元以上,全鎮靠種桃年收入超10萬元的農民有53戶。
“我們的農業除了要滿足大眾消費需求外,還要瞄準高端市場。”吳智敏說,“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因此得梳理出一些優勢產業,圍繞‘三品一標’做大做強,尤其是要按照有機食品的要求進軍最高端的消費領域,目前南充市正在打造西部有機農業第一市。”
6月14日晚,“大唐農業”從重慶機場接回4萬只大閘蟹苗,並連夜放入稻田。上個月,他們還放了幾萬只蝌蚪在田里,這是“大唐農業”目前大面積實施的“稻漁耦合”模式,目的是讓水稻的病蟲害通過生物鏈來解決,以達到有機水稻的標準。
調轉:產業布局和生產方式都得變
四川要求今年完成300萬畝籽粒玉米轉飼草玉米,南充領到的任務是30萬畝,目前正在緊張實施,在位于蓬安縣的國家級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范區可窺見一斑。
該示范區計劃用3年時間,在利溪、碧溪等5個鄉鎮46個村建成50平方公里核心區,最終輻射100平方公里,產業發展模式採用“玉-豆-草-畜”循環發展,到2018年要建成玉米、大豆、牧草基地11萬畝,建成標準化羊圈15萬平方米,年出欄肉羊12萬只。
對于示范區內的農戶來說,這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四川農業大學與蓬安縣實行“校地”緊密合作,派最強技術力量親臨指導,要求二臺土以上全部種植多年生牧草,二臺土以下閒置土地全部種植一年生或多年生飼草玉米,並以每畝承載5只羊的比例發展當地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黑山羊,實現資源全利用、全循環,產業零排放、零污染。
示范區實施方案還要求放活土地經營權,引導農民向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每個村發展5家以上家庭農場、1-2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個鄉鎮招引1-2家龍頭企業,大力提升機械化服務程度,到2018年農業生產機械化率要達到70%以上。
創新:科技支撐農業大市向強市邁進
作為全國百強農業科研機構和全國十強地市農業科研院所,南充市農業科學院一直支撐著南充農業大市的榮譽,而今向農業強市邁進的夢更離不開科技創新驅動。
目前,南充市農業科學院與9家企業簽訂科技合作協議,並在各縣區成立了7個專家大院和2個研發中心。2個研發中心分別落地于西充縣百科有機種養殖有限公司和四川廣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開展新品種引種篩選及有機種植技術集成與示范。這兩家企業的基地也是南充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域。
“對接南充市打造西部有機農業第一市,我們在有機肥和綠肥的研究上頗有成效,通過自己培育和引進種植綠肥作物三葉草、南選山黧豆、光葉苕子等,為一些種植業主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氮肥,並對改變土壤微環境起了很大作用。”南充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鄭祖平說,利用作物熟化培育真菌發酵形成的有機液態肥,聞起來還有一股香味,深受四川廣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喜愛。
紅薯稀飯是不少人的最愛,但哪種大米配哪種紅薯營養才是最佳?採用怎樣的技術才能把大米和紅薯一起包裝?怎樣才能解決大米和紅薯同時煮熟且口感最好?“大唐農業”與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大量地對比選擇,終于找到大米與紅薯的最佳搭配,紅薯經脫水與大米一起包裝成商品,一斤能賣到六七元以上,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