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闖難關聯動攀新高
江蘇百余“糧王”抱團種好糧
本報訊(記者沈建華李文博)捋難題、究原因、議對策、尋新路,會聚了上百個糧食生產經營大戶的“江蘇糧王圓桌沙龍”,不僅讓懷著些許困惑和憂慮來的“糧王”們,帶著解惑後的開朗和信心走,還將通過“江蘇種田大戶聯盟”的組建和運行,聯合闖難關,聯動攀新高,抱團種好糧。
7月9日至10日,在江蘇農業大市宿遷聚議的“糧王沙龍”,引起多方關注。由于天氣、病害及糧價等因素,江蘇今年夏收讓糧食生產者,特別是種糧大戶面臨諸多困難和困惑。盡管各級政府和組織給予了及時有效地化解和緩解,但大戶們普遍感覺到,不能光靠和依賴政府解決問題,自身必須認清和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省農委、省糧食局、省供銷社等方面的關注和支持下,由江蘇最大的農場主社區——江蘇鄉村創客空間發起,近200個糧食生產經營大戶參加的“2016江蘇糧王圓桌沙龍”,就此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熱議、縱論、研討和交流。
江蘇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在現場發放了100多份調查問卷。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糧王”們反映的問題和困難,主要集中表現在這些方面:稻谷價格下滑,種糧效益普遍下跌;在自然災害和病蟲害面前,農業保險理賠很難兌現;種糧大戶對各級專項補貼、扶持政策缺乏了解;糧食產品優質不能優價,中間缺少優質標準的權威認定;江蘇好大米很多,但缺乏統一的品牌營銷和宣傳……
“糧王”們更把目光和議題聚焦到今後怎麼辦、自己怎麼辦的行動問題上。他們認為要把重點放在提高自身素質、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上,這是做強糧食產業的根本;今後要探尋多要素投入、多主體聯合、多舉措聯動,加快拓展種子革命、農技革新、生態循環農業、蘇米品牌建設、延伸糧食產業鏈等創新路徑。
“糧王”們對自身、對產業、對發展環境和政策落實等方面的困惑、認知、訴求和建議,得到與會的省、市部門領導和專家們的解析、釋疑、認同和重視。在他們的提示、指導、協調和會議組織者的促成下,不少“糧王”在會議期間,就從產前的土地流轉、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投入,到產中的技術集成應用、聯合植保服務、產後的產品整合營銷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和融合的商討、對接和交流。說得最多的關鍵詞,就是“聯合”“合作”“融合”“整合”等。
根據大家的意願和倡議,在“糧王”們的聯絡和聯合之下,全省1200多位5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成組建“江蘇種田大戶聯盟”的意向。聯盟發起人張永剛說,小舢板扛不住市場的大風浪,種糧這一最傳統的行業,也在“互聯網+”時代迎來融合發展的新機遇。通過種糧大戶之間的多主體聯合、多要素聯動、多方式抱團合作,提升抗擊市場風浪的能力;通過農資集採、農機互助、物資調劑、信息共享等服務,實現種糧產業的節本增效、市場品牌營銷等資源共享和全糧食產業鏈的良性發展。
需要為“糧王”們做些什麼
沈建華
江蘇的“糧王”們聯合起來了,行動起來了!天災不可怕,天有陰晴;價跌不可怕,價有漲落。可怕的是信心跌落,一蹶不振。江蘇的“糧王”們不等不靠,樹信心、靠群策、盡己力,聯心聯合聯動共闖難關,共謀對策攀新高,可敬,可讚!
“糧王”們行動起來了,但關係國計民生天下大安的糧食產業的興衰,光靠“糧王”們自己力量,肯定還不夠,有些矛盾和問題,環節和環境,非“糧王”們努力所能解決和優化。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還需要為“糧王”們及更多糧食生產經營者做些什麼?譬如——
對當前種糧大戶面臨的等外糧比重大的困境,我們怎麼像江蘇糧食部門那樣,千方百計不厭其煩多篩選、上門選、聯係賣、聯係買?許多規模種植的“糧王”,都有一個共同體會,規模化程度與農機化、專業化服務程度相適應,病害就輕,糧質就優,糧價就高。在糧食生產中,各地如何像江蘇農業部門那樣盡最大努力,將農技、農藝和農機化相結合,最大限度地通過技術手段減災、降本、增收?還有我們的農業保險政策究竟應該通過怎樣的改進和完善,而不再讓受災的農民“望梅止渴”?哪些條款更需細化,對農民降低門檻,不再讓受災的農民“千呼萬喚難理賠”?我們的各種補貼政策,如何更加透明和精準,向真正種田種糧的人傾斜,實現信息公開的通達到位?在糧食,特別是大米品質的提升與品牌打造中,在糧農們的市場拓展中,我們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還該有哪些應為、能為而沒有很好地作為的方面需要去彌補,去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重要講話中說:“深化農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聯動。”當前糧食生產經營出現“三量齊增”現象,說到底,也是一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更是一個糧食供給側多要素投入與優化配置問題。江蘇的“糧王”們聯合起來發展糧食產業能否成功有效,關鍵也是多要素聯動及其投入配置能否優化和實現問題。這其中,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做的事,自然很多、很重要。
“糧王”們在期待,我們也在期待。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