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超強臺風“威馬遜”的侵襲,海水倒灌使海南文昌羅豆農場萬余畝土地遭受著鹽鹼化影響,這對于以種植業為主的羅豆農場而言,是比狂風暴雨侵襲更深層次的打擊。面對無法耕種的土地,羅豆農場的農戶們望地興嘆。
就在近日,一支一直活躍在羅豆農場的團隊終于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好消息,這支由成美慈善基金資助、海南青年星公益服務中心聯合省內農業專家組成的團隊,利用有著“有機肥之王”稱號的蚯蚓糞,在當地啟動了鹽鹼化土壤改良工程,為羅豆農場重新帶來生機。
施巧計救活鹽鹼地
“撒有機肥就能解決鹽鹼化?不可能!”“這兩年里我們各種辦法都試過了,施肥一次就能解決?我不信!”“淡水衝刷過後都種不了,別說有機肥了!”……2015年6月,青年星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蘇劍程和他的團隊決定在羅豆農場南溪村開展實驗性復耕時,迎接他們的是此起彼伏的質疑聲,蘇劍程笑著說:“農戶不信,我們只能做給他們看。”
去年6月,蘇劍程和他的團隊說服了一戶村民,在南溪村做起了田頭復耕試驗,用兩個多月時間通過對比種植的方式,將蚯蚓糞所帶來的變化最直觀地展現給農戶。
一周過去、兩周過去,使用了蚯蚓糞的改良土地里開始冒出了空心菜、絲瓜的莖葉,而一旁的鹽鹼地里卻只有零星的嫩芽。對于農作物再熟悉不過的村民自然看出了變化,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
“8月份試驗結束,空心菜的畝產量接近4500斤,不僅超出了預期,也成功讓鹽鹼地煥發了生機。”蘇劍程告訴記者,看到鹽鹼地長出了蔬菜,村民都沸騰了,不少人找到他們,都希望在自己村里的土地進行大面積試驗。
“全羅豆約有11000畝鹽鹼化土地,這辦法行得通,可就有救了!”羅豆農場工會副主席周經部說,這兩年來,淡水衝刷、翻土復耕,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就是不行,想不到讓不起眼的蚯蚓糞做到了。
改良成功蚯蚓糞變珍寶
“光聽蚯蚓糞這名字,想不到它有如此妙用吧。”中國熱帶科學院環境與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卓少明笑著說。
研究蚯蚓的20年經歷,讓卓少明深知蚯蚓糞對于鹽鹼化土地的改良效果,也因此關注羅豆農場的土地鹽鹼化問題。“整個農場3萬畝耕地,超過三分之一受鹽鹼化影響,改良土地迫在眉睫!”
卓少明說,與其他的方式相比,蚯蚓糞改良最大的好處是一次性解決問題。一次性鋪設5厘米厚的蚯蚓糞,再將20厘米厚的土壤翻整,便能完成修復,既快又好。“蚯蚓糞松軟無異味、團粒結構好、保水能力強,富含植物所需的常量元素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腐殖酸、胡敏酸、植物生長激素和土壤有益微生物。”卓少明說,蚯蚓糞近年來已被廣泛用于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鹽鹼化土地只是又一個應用方向。
但既然改良試驗成功,為什麼不在羅豆農場大面積推開?帶著與農戶同樣的疑問,記者在蘇劍程處找到了答案。“蚯蚓糞效果出眾,目前產量卻不算高。”蘇劍程說,目前在儋州市的蚯蚓養殖基地,僅有15畝,月畝產量僅能達到與改良土地面積1:1的比例,因此想要大面積開展,還需從產量上想辦法。
“從此前土地改良試驗的效果來看,農作物長勢都非常好,特別是牧草的生長效果好得出奇。”卓少明說,通過對比試驗以及對羅豆農場的考察,引進優質牧草種植,或將一改羅豆農場往日的產業結構。
“目前,項目的所有資金均來自于成美慈善基金,以及網絡眾籌等渠道,我們盡最大努力為羅豆農場提供幫助。”蘇劍程說,得益于省內農科機構的支持,項目進展順利,未來還將繼續到羅豆與農戶開展交流,用最好的方式回饋這些經受過災難的群眾,也讓鹽鹼化土地發揮出最大效益,循環生金。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