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磚廟鎮的十三村社區,原是13個散居貧弱的自然村落,現在是設施齊全、整潔有序、風景如畫、人氣匯聚的新型農村社區。這里不僅有新房,還有百果園、創業園、蔬菜交易市場、“農家樂”等,5000多農民在家門口奔了小康。
社區黨支部書記蘭守安介紹:“建新社區,咱有四條經驗:讓農民當家作主,幫助解放‘腦袋’;多渠道籌集資金,讓大夥兒不用擔心‘口袋’;與產業園區同建,農哥們家門口就能掙‘票子’;配套設施一次建成,老少爺們一步到位過上好‘日子’。”
十三村社區的建設成果,是菏澤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型代表。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菏澤市,自2011年開始推進以來,已建成新型社區372個,改善了100多萬農民的生活居住條件,且呈現出“搬得出、住得進,生活美、百業旺”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農民“被搬遷”“被上樓”等事件,以及搬遷後生產、生活不便等問題。原本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好事,卻因操作簡單、急功近利等原因,而沒有辦好。那麼,菏澤是如何在財政收入有限、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穩步推進的呢?
“十三村社區黨支部書記蘭守安的話,已經回答了這一問題。”菏澤市委副書記李建華說,“‘腦袋’,是農民對社區建設的認識問題;‘口袋’,是社區建設的投入問題;‘票子’,是農民住進新社區後的收入來源問題;‘日子’,是社區建成後農民的生活質量問題。菏澤能夠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取得了可喜成果,根源就在于科學穩妥地解決了這4個問題。”
解放“腦袋”:讓農民當家作主參與社區建設
6月20日,在巨野縣太平鎮中心社區,社區黨支部書記于玉久說:“建新社區前,村里先是推選了36名村民代表外出參觀,然後開大會講解了新建社區的規劃和標準,老農民們解放了思想,95%以上簽字同意。建設過程中,以原村為單位,每10戶推選一名村民代表,成立小組,全程負責戶型選擇、舊宅補償定級、拆遷、新房選定等環節,村幹部不參與,大家夥兒都服氣。”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符合農民改善家鄉面貌和生活居住條件的意願,但還有農民不理解。有的農民有故居情結,難舍舊房舍和鄰里情;有的對社區建設有誤解,認為建社區就是‘上樓’;還有的對村領導班子不信任,怕在建設過程中‘吃了虧’。”菏澤市副市長任仲義說,“因此,建新社區,首先就是要解放農民的‘腦袋’。如何解放呢?一是保障知情權,消除疑惑;二是保障參與權和監督權,化解擔心。”
據菏澤2012年印發的《關于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意見》要求,“社區規劃、社區名稱、建設標準、戶型設計、拆遷復墾、資金使用等情況必須實行陽光操作,反復徵求和聽取農民意見,確保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單縣縣委副書記張慶國介紹說,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咱們不讓村“兩委”班子說了算,而是讓村民代表說了算。農民參與度高了,啥事兒都能商量,很多難題都迎刃而解。
該縣南城街道林場社區農民張守全說:“原先說是建社區,咱心里打小鼓。村里開大會,咱看了規劃圖和戶型圖,覺得真是大好事兒,心里一下子敞亮了。
後來,俺被選為村民代表,參與為舊房子定級、監督施工……家鄉就這樣變了樣,俺還挺有成就感呢!”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