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奮力突破‘三農’發展難題!”2013年以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牢固樹立“把潛能政績留在農村、把改革紅利讓給農民”的發展新理念,舉全州之力編制和實施“三農”發展大規劃,農業創新發展活力迸發,農村改革發展成果豐碩,農民持續增收基礎日趨牢固,已成為保障全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調節勞動力就業波動的“蓄水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穩壓器”,擴大內需促增長的“強引擎”。
謀篇布局 全面夯實發展基礎
文山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大力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通過向上爭取項目、整合資金、動員群眾參加,3年來全州相繼建成了一大批小康路、幸福水、民生電、信息網、高產田等“民心工程”,深得群眾稱讚。
累計建成農村道路4807公里,建成重點產業基地運輸道路2238公里,農村公路通達通暢能力不斷提升,基本消除了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問題。
開工建設重點水源工程20件,新增水庫庫容1.06億立方米,“五小水利”工程14.1萬件,“愛心水窖”工程13.3萬個,累計解決58.38萬農村人口和1.58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業有效灌溉率提高到了30%以上。
聚力推進農村新型能源建設,完成農村水電裝機7.34萬千瓦,升級改造農村電網4140公里,全州農村戶表改造率達100%。同時,還完成小水電代燃料項目6個,建成戶用沼氣池3700口,安裝太陽能路燈1萬多盞。
農民利用現代信息發展產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共建成鄉鎮(街道)農村信息網絡中心104個,完成農村有線寬帶網絡建設18558公里,農村網絡用戶達11.95萬戶。
實施土地綜合整治49.15萬畝(新增耕地1.87萬畝),土地復墾面積4.13萬畝,地質災害防治項目91個,中低產田地改造85.37萬畝,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23.08萬畝。
通過“生態文山”建設,開展公益林保護、工程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程建設,如今全州森林覆蓋率達50.7%,比2012年增長了3.9%。
改革推動 壯大合作經營組織
文山州把培育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深入實施“三農”發展大規劃的重要抓手,創新制度設計、強化政策扶持、加大指導服務,實現了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雙提高”,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呈現“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競爭力增強、帶動力提高”的良好態勢,有效地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文山州把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作為破解農業“大資源、小產業”的突破口,積極打造優勢品牌、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到2015年底,累計扶持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89家。其中,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1家,州級龍頭企業99家。實現綜合經營收入120.86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45.6%;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個、綠色食品認證11個、有機食品認證6個,獲得地理標識認證3個,獲得雲南名牌農產品5個、雲南省著名商標29個。
農民合作社發展迅猛。打造了廣南縣泛愛農業開發聯社等一大批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典型示范社,大膽探索了富寧縣漁業養殖水面抵押貸款、馬關縣活體肉牛抵押貸款等一批融資發展產業的創新示范社,開創了全州乃至全省全國的先河。到2015年底,累計發展農民合作社3272個(全年新發展1075個),比2012年末增加2614個(含聯合社16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7個、省級示范社112個、州級示范社95個,注冊資本53.23億元,擁有社員農戶7.62萬戶,帶動非社員農戶25.35萬戶,聯動農戶發展種植基地132萬畝,發展豬牛羊21.56萬頭、家禽69.24萬只,獲得注冊商標的農民合作社123個,無公害農產品120個,綠色食品認證7個,有機食品認證5個。
通過宣傳發動、落實政策、簡化手續、支持發展等措施,家庭農場發展不斷加快。到2015年底,累計登記注冊家庭農場62個,比2014年增加50個,注冊資本9698萬元。為破解“誰來種地”“誰來養殖”探索了新路子。
現代農業莊園發展實現零突破。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年建設、推進發展”要求,積極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到2015年底,累計登記注冊農業莊園8個。其中,丘北縣普者黑玫瑰莊園被國家農業部國家旅遊局認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點。
按照“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實現農民生活新提高、構建公共服務新體係、建設美麗鄉村新面貌、塑造文明鄉村新風尚、健全管理民主新體制”的“六新”建設任務,著力打造和建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示范村。美麗鄉村建設帶動效應凸顯,通過實施項目村莊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發展、農村人居房屋改造、村容村貌綜合整治等項目,大大提高了項目實施地區農民的幸福指數。
創新進取 煥發土地生機活力
文山州按照“堅持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原則,在全國率先探索,大膽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權、農村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權的“三權三證”確權頒證工作和抵押貸款創新,基本實現了農民“有權必有證、權證可抵押”的改革目的。
到2015年底,累計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確權登記64.01萬戶,面積892.43萬畝,確權登記到戶率達93.18%;累計辦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證66.11萬戶,面積15033.36萬平方米,確權頒證到戶率達94.18%;累計辦理農村房屋所有權證48.87萬戶,面積9593.5萬平方米,確權頒證到戶率達69.62%;累計完成換(發)林權證55.1萬本,農戶52.88萬戶,發證到戶率達99.64%。
農村“三權三證”抵押融資工作,讓處于長期沉睡的農村資產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使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成為現實,提高了農民獲得信貸資金的能力,為深入推進“三農”發展大規劃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收到了遍地開花的效果。2013—2015年,累計完成農村“三權三證”(包括漁業養殖權、活體肉牛所有權)抵押貸款余額54.26億元。
為有效破解農村土地“零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營效益的困境,通過搭建農村土地流轉平臺,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合同,大力調處土地糾紛矛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勢頭強勁。到2015年底,全州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67.4萬畝,佔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22.03%;每年農村土地流轉金額達2.69億元,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