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山東青島“海水稻”明秋可嘗鮮

2016年10月17日 14:54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10月12日,海水稻研發中心簽約進駐青島國際院士港,曾經在湛江引起關注的“海水稻”在青島再度引發聚焦。那麼,“海水稻”到底是怎樣一種農作物?它是用海水澆灌生長?口感與普通水稻有什麼區別?什麼時候能品嘗到“海水稻”?就大家關心的問題,負責該項目的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棟一一進行了釋疑。

  “‘海水稻’更準確的說是抗鹽抗鹼性水稻。”張國棟介紹,“從目前掌握的技術看,水稻的整個生長期不能全部用海水來澆灌,短期研發的目標是,用半海水澆灌,在鹽鹼地上生長。‘海水稻’研發成功後,意味著可以在鹽鹼地上直接種植水稻,讓不能種地的鹽鹼地由荒地變成良田。鹽鹼地種植農作物的傳統方式是,用淡水一遍又一遍地‘洗地’改良,甚至要多年休養,才能用來種植農作物。袁隆平院士和我們經過多次論證後,發現‘海水稻’種植方式,可以改變傳統的土地改良方式,直接在鹽鹼地上種水稻即可,這樣就不需要再耗費巨大的土地改良成本。我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如果有兩億畝能生長水稻,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關于“海水稻”的種植此前在媒體中已引起關注,此次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主要是以袁隆平領銜,集合國內外的頂尖力量,包括“海水稻”發現者陳日勝,對“海水稻”進行全面研究和產業化。

  “前些年,湛江的陳日勝老師以發現的野生海水稻為基礎,利用傳統技術對其進行了訓化,並小范圍種了一些,也申報過‘海稻86’。”張國棟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是,由于缺少國家級平臺的支撐,產量和株型需要進一步改良,而且不適應世界范圍內推廣。這個研發中心建成後,袁隆平院士可以迅速集結起陳日勝、李濟明、李新奇等專家力量,將‘海水稻’的研發推向更高水平,並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

  那麼,與普通水稻相比,“海水稻”有什麼不同?“‘海水稻’是在惡劣的鹽、鹼等野生條件下培育出來的,抗病性強,又沒有常見的病蟲害,因此,礦物質含量、微元素等營養成分要比普通水稻高。”張國棟說,“‘海水稻’口感應該是不錯的。明年4月,我們將在膠州灣30畝鹽鹼地上播種,秋天將小范圍收獲‘海水稻’,屆時,我們會邀請青島市民先來品嘗一下‘海水稻’。”

  據了解,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設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在膠州灣北部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和相關實驗室設施設備,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遠期項目投資規劃將超過20億元。該項目將申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水稻研發中心計劃于今年年底挂牌,2017年投入實施運營。

  張國棟說,中心將在30畝地上根據不同鹽鹼度分成若幹小格子,反復測試耐鹽耐鹼性能,將耐鹽耐鹼基因選出來進行配組,再試驗再分別選出抗病性優的、營養含量高的等不同種子,就像是先把“媽媽”找出來,再與不同地域的水稻種子進行配組。

  “‘海水稻’在膠州灣種植,並不是說單純地針對青島的地域特色研發一種‘海水稻’,而是要根據不同緯度、不同海拔等選育出可以在全世界種植的一係列品種,並將一係列品種進行產業化。”張國棟說,“也就是說,青島是研發總部,根據不同地方的需求研發不同的‘海水稻’種子資源。30畝試驗田試驗的是各種小品種,經過分子育種學的改造後,將研發成果要拿到各地去種植推廣。未來,青島將成為全球新一代水稻種業的研發中心、總部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