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腹地貴州,承載著煙草人助農增收使命的900萬畝基本煙地,像一串串綠色的明珠,鑲嵌在黔山秀水之間,成為了全國有名的第二大烤煙產區。
日前,記者從黔北遵義到烏蒙高原畢節,再到黔中貴陽,一路走來,農民臉上露出的笑容、煙草技術人員臉上的自豪、當地幹部言語中的自信,都讓記者切身感受到煙草給煙區農民生活和地方基礎設施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切以煙農增收為目標
——瞄準促農增收做文章,是貴州煙草在“同步小康”的新長徵路上始終堅守的崇高使命
鳥瞰貴州高原的煙葉種植區域,山巒丘陵綿延起伏。大自然的“立體生態”,為這里種植“特色、優質、生態、高效、安全”的煙葉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貴州煙草緊緊圍繞“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的目標,著力創新驅動,推廣自主研發的井窖移栽、精準施肥、土壤保育、生物防治、插簽烘烤和散葉收購等關鍵技術,推行客戶經理網格管理,拓展煙農合作社專業服務,煙葉質量和結構得到明顯改善,單位面積產值和戶均種煙收入穩定增長。
說起種煙,織金縣龍場鎮偏坡村村民張秀珠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7年前她和丈夫外出務工,不僅生活成本高,而且長期超負荷工作,以致積勞成疾,7年來沒攢下幾個錢,日子過得緊巴巴。今年種植煙葉40畝,加上養殖掙的錢,預計年純收入將突破12萬元。
“現在種煙既省心,又省力。”張秀珠告訴記者,從耕地、煙苗移栽、打孔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收割、運輸分揀等各個環節,均有煙草站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全程幫扶和把關,政府、煙草公司甚至還按比例出資幫助他們買保險,一旦出現惡劣天氣導致歉收、絕收,保險公司還會根據合同條款賠償經濟損失。
標準化的生產、合作社職業化的服務不僅讓煙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煙葉質量。2016年,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按照GAP綠色生產標準,全面推行增密降氮和增施有機肥的栽培措施,種了2000多畝生態煙。
當地煙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有機肥施用量為100公斤,同比增加20公斤、折合成本14元;每畝專用基肥施用量50公斤,同比減少了10公斤、節約成本20元,一增一減,煙農每畝肥料成本節約了6元。
近幾年的田間試驗、示范結果表明,這樣的施肥標準,山地中棵煙特徵得到充分彰顯,煙葉可用性明顯提升,土壤結構也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貴州煙草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在遵義市建立了亞米級GPS定位基站,並堅持“一田一策”,形成精準施肥管理體係;2016年,他們又取樣檢測了5000多個土樣,進一步完善精準變量施肥技術體係。
除了這樣的精準施肥,近年來,貴州煙草加強與中國農科院、西南大學等合作,研發了自動打頂抑芽機、水肥一體化施肥槍等輕巧、簡便、適用的小型農機。煙農通過新機器的使用,減工降本效果明顯。
“以往烤煙生產手工作業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需要31個工左右,實行機械化以後,我們山區一般在21個工左右,部分特別好的壩區,可達到18個工,應該說,平均減工10個以上,折換成錢來說,相當于農民增收1000塊錢。”遵義市播州區平海村煙農陳新剛說。
針對以往煙農交售煙葉時間長的問題,2013年起,遵義市探索成功,全面推行電訪預約收購,煙農每次交售煙葉不超過4個小時。如今,電訪中心成為貴州煙草推行專業化服務煙農的重要窗口,通過對生產、烘烤、收購等關鍵環節的電訪跟蹤,拓展了服務功能、延伸了服務觸角、提升了服務時效。
“現在,每天來多少戶,每戶來多少煙,哪個時間段來,要安排多少人分級,都可以在電訪中心得到準確的信息。”播州區煙草公司負責人說。
多元經營拓增收
——促進煙農增收,要在專業化、集約化、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以特見長,以質取勝
點綴在田野上的一排排育苗大棚、一座座密集烤房,在煙葉生產空閒季節,便進入了“休眠期”。採訪中,貴州煙草的工作人員一直在介紹,烤房里可以生出“金蛋蛋”。究竟是什麼樣的“金蛋蛋”讓他們讚不絕口呢?
在黔西縣林泉煙農合作社,記者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這個“金蛋蛋”說的就是烤房種植雙孢菇。合作社負責人介紹,今年,他們利用172座烤房進行雙孢菇示范種植,預計產值111.42萬元,效益16.83萬元。而貴陽市開陽縣龍崗煙農合作社也利用烤房空閒期種植蟲草花和食用菌,每間烤房的純收入達到2000多元。
播州區樂山烘烤工場則用烤房閒置期培育茶樹菇,每季生育期4個月,每座烤房產值1.12萬元,利潤1600元;一年可培育兩季,每座烤房的利潤有3000元左右。
說到育苗大棚綜合利用,播州區展望合作社的執行經理周光明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今年,他們根據市場訂單,利用閒置的育苗大棚種植了45畝菊花,每畝大棚可種2.4萬株、採花4萬朵,每畝的產值可達兩萬元,畝均利潤約8000元;合作社與花卉企業對半分成,合作社可獲收益18萬元。
此外,展望煙農合作社還利用輪作煙地種植毛木耳30萬袋、大球蓋菇10萬袋,利潤近50萬元。
貴州大學教授、貴州省食用菌學會副理事長桑維鈞告訴記者,近兩年來,他們和煙草係統積極探索烤房、育苗大棚等設施空閒期綜合利用研究,發展食用菌產業,不僅解決了資源閒置的問題,還帶來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種出來容易、賣出去難”。為了解決綠特產品銷售問題,貴州煙草依托中煙“新商盟”係統,開發了“煙農優品”電商平臺,培育“科泰綠康”高端品牌,並指導合作社統一標識、定價和包裝,利用平臺宣傳產品、接受訂單、網上銷售,有效拓寬了煙農多元經營產品銷售渠道。
同時,貴州煙草還積極與中國煙草網絡培訓學院合作,加強“三師一手”“三懂四化”職業煙農培訓鑒定。在網絡教學平臺基礎上,開發了手機APP,上傳多元增收相關的實用技術教程,供煙農自主選擇學習。煙草公司要求煙葉客戶經理不斷適應新形勢需要,將煙農增收與煙葉生產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做到不僅要懂煙葉生產,還要學習掌握多元經營等新的技能,使自己具備“雙知識、雙技能”,更好地服務煙農。
引導合作社優化服務設施資源配置,提高專業化服務的集約化經營程度,進一步降低服務成本,是貴州煙草助農增收的又一重要舉措。
播州區紫星有機肥積制工場負責人蔣弟生告訴記者,經過與當地7家合作社共同商議,建立一個年產3萬噸有機肥高標準、嚴管理的有機肥場,生產成本約645元/噸。其中兩萬噸供應煙農,每噸700元;另外1萬噸供應給大農業生產,利潤還要高一點。
講效益、更講生態,是貴州煙草人一條堅守不變的底線。長期以來,大量農用地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殘留在土中無法降解,成為耕地的一大危害。為解決這些耕地“白色污染”問題,遵義等煙區積極探索,形成了“戶清除、點集中、社收集、場加工”的回收利用模式,加工生產育苗托盤、筐籃等煙用物資,實現了變廢為寶、變害為利、變棄為用。
在播州區楓香鎮鴨楓合作社的車間里,沾滿泥土的廢棄地膜經過一條不到20米長的加工生產線後,潔白的碎膜就呈現在我們眼前。據測算,1噸廢棄地膜可生產113公斤塑料顆粒,1噸廢棄地膜塑料顆粒可生產育苗托盤1400個,可實現產值9100元,除去成本實現利潤1275元。而在回收廢棄地膜過程中,農民可以獲得每畝50元的補貼。
“回收廢棄地膜不僅實現了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引領農業走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環境友好、生態文明的良性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遵義市煙草公司總經理丁偉說。
丁偉介紹,目前遵義全市已經規劃建設了7個廢舊薄膜加工廠,設置了241個回收點,基本實現了對全市煙田的全覆蓋。
除了地膜回收、有機肥生產外,貴州煙草還注重清潔能源在煙葉生產中的利用。播州區煙草分公司農藝師蔣衛告訴記者,管道天然氣進入花茂村以後,老百姓用電、用氣,不再使用燃煤。花茂工場在原來電能烘烤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烘烤,每炕烘烤用電量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少了800度,煙農每炕煙葉直接受益360元以上。
生物防治病蟲害也是生態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走進貴陽市開陽縣龍崗鎮的煙草科技園,不時會見到擺放在煙地里的放蜂棚。這是利用煙蚜繭蜂等天敵防治害蟲的技術,不僅解決了農藥殘留問題,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用工,開辟了煙農增收的另一條路徑。
精準扶貧保增收
——帶著責任真扶貧,充滿感情扶真貧,以煙草產業扶貧帶動新農村、小城鎮和農村公共設施建設
貴州風光旖旎,氣候宜人,令人向往。但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卻有一些地區的群眾由于各種原因,生活水平一直處于貧困線之下。貧困,如同多彩貴州大地上的一道疤痕。
多年來,貴州煙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部署,發揮產業支農扶貧的帶動優勢,用真情為大山深處各族群眾送去了溫暖,有力推動了煙區廣大煙農脫貧致富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扶貧惠民,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大局。”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總經理陳衛東說。
知之明也,因知進行。
在時間的沙漏里,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短短4年時間。按照最新扶貧標準,貴州貧困人口還有493萬。光陰催人,形勢逼人,任務艱巨。
發展是硬道理。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問題,最終還是一個發展問題。
近年來,貴州省堅持向生態適宜區、優質煙葉產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傾斜的“四傾斜”原則,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
產業扶貧是貴州實施精準扶貧的路徑,煙葉工作是煙草部門推動產業扶貧的主要形式。
大山橫亙,山路艱險。大山外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生活在山里的不少人卻依舊在為簡單的生活發愁:自然環境惡劣,土地產出少得可憐,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不得不遠走他鄉打工謀生;許多孩子留守在家,他們的要求很低,只是能常見到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有一個新書包、一件新衣服……
近年來,通過煙草部門的產業扶持計劃,國家級貧困縣威寧縣已發展成貴州省第一大產煙縣。2015年,全縣煙農總收入近10億元,僅此一項就為威寧145萬各族群眾帶來人均近千元的收入。
在黔北的道真自治縣隆興鎮浣溪村,當地政府為國家級貧困縣制定的“人均一畝煙、戶均一畝菇、再種一畝藥”的精準扶貧套餐,讓這里的村民順利實現了脫貧。
貴州之貧,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發展滯後。播州區樂山鎮、鴨溪鎮曾是嚴重工程性缺水區域,煙草援資2.5億元建成的綠竹壩水源工程,覆蓋播州區4個鎮11個村,保證了4.33萬畝耕地灌溉用水,解決了1.02萬人和8000余頭牲畜的飲水問題,4個鎮的貧困村2015年全部出列。
在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煙草部門投入1942.3萬元,完善機耕道、烤房、農機器具等煙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兩個扶貧新村,同時在當地實施煙地套種大蒜3100畝,預計畝產量2000公斤、畝產值5000元,可實現煙農收入1550萬元。
精準扶貧,黨建引領。松林煙草工作站黨支部書記袁佳告訴記者,站里引導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並創建了同學習、同管理、同監督、合同共抓、陣地共建、“1+1”幫帶的“三同兩共一幫帶”聯建機制。按照黨支部年初幫扶計劃,站里在轄區內進行了全面摸底,對因病、因災、因殘、因學的貧困煙農建檔立卡,分別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增加種植計劃、技術幫扶、婁山情基金幫扶等措施,並明確一名支部黨員或一名合作社黨員包保落實到戶,確保貧困戶如期全面脫貧。
畢節煙草公司副經理翟欣介紹,為了精準幫扶煙農脫貧,他們先後選派28名業務骨幹深入重點幫扶村,對種植大戶除了進行點對點的技術指導,還在煙農的居住生活條件上進行全方位地扶助,以求樹立致富煙農的典型,從而帶動煙農種植煙葉的積極性。
煙草行業對口幫扶貴州,每年投入兩億元支援煙農新村建設,目前已連續3年,累計投入6.6億余元,建成了遵義余慶白沙水鄉、播州雙喜寨、畢節芙蓉新村等多個煙農新村,共計330個種煙村受益,展示了煙農致富後的新農村、新面貌、新煙農、新生活。
遵義市副市長田剛表示,煙草產業堪稱遵義農業現代化的一大典范,廢舊農地膜的回收利用,有機肥的廣泛施用,減少了農村面源污染,減少了農藥的施用。煙葉烘烤方面,採用了太陽能、天然氣、電能等多種環保烘烤技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凸顯,是丟不起、丟不得的大產業。
一棟棟烤房、一排排大棚、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煙田、一條條縱橫相連的機耕道,那是貴州煙草人在新長徵路上,托起的一個又一個綠色夢想。“減少一個工、增收一百元”,這是煙草人的新夢想。在這片紅軍走過的土地上,貴州煙農同步小康的希望更加篤實。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