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的峒中口岸,空氣中彌漫著玉桂、八角、香茅等散發出的清香。每天,很多滿載香料的大卡車從口岸駛出,將香料銷往東南亞市場。這些香料大都來自十萬大山南麓防城港市防城區廣袤的農村。
近年來,防城區因地制宜,組織農民發展香料產業,香茅、玉桂、八角、沉香、益智、金花茶等遍地開花,成為我國重要的香料生產基地。當地農民通過種植香料致富的故事不勝枚舉。近日,記者尋香而來,探訪香料背後的致富故事,以及當地產業發展的啟示。
1 香茅草成致富草
去年底,防城區那梭鎮的符輝燕結束了10多年的邊貿生意,回到了村里。她辦了個合作社,一口氣包下100多畝土地,在地里種上“雜草”。在同村人看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做邊貿多有搞頭,還回來種田?”
符輝燕這次是鐵了心回來的。這才過了半年,她種的“雜草”越長越高,轉眼第一季已可收獲。年中,小貨車開進了她家地頭。幾千公斤“雜草”很快被收走,換來了2萬多元收入。村民們這才眼前一亮:“這草還能賣錢呢!”
符輝燕種下的“雜草”是著名的香料檸檬香茅草,在提煉精油、日用品、飲食等方面用途廣泛。防城區是我國香茅草主產區之一,但過去主要以零散種植為主,知名度不高,多被當地人用于自身保健,市場價值不高。
近年來,防城區通過扶持龍頭企業,積極開拓北方市場,為香茅草外銷打開渠道。同時,通過土地流轉,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大力推廣香茅草種植,建成了超過2000畝的香茅草種植基地,吸引400多農戶參與種植,年產量超過2000噸,銷售額達4000多萬元。村民通過種植、務工等方式參與香茅草產業鏈,一年可增收2-3萬元。
9月19日,由防城區多家香料龍頭企業發起的香茅產業協會成立。協會負責人表示,協會將在香茅品質提升、深加工、帶動村民種植,以及香茅產品定價等方面發揮作用,將防城區香茅產業做出品牌。
2 沉香樹成搖錢樹
沉香,外人看來的稀罕物,在防城區大菉鎮那排村卻是漫山遍野,顯得稀松平常。10年前,那排村民預見了這一商機,種上了不被看好的沉香樹。如今,這里已形成3000多畝的沉香種植基地,不少村民通過賣樹苗和沉香制品發家致富,那排村成為羨煞旁人的富裕村。
那排村的沉香歷史,要從一位80歲的老人韋光榮說起。上世紀90年代末,韋光榮的兒子在海南從事沉香收購生意,意識到種植沉香是一條發家致富的好路子。與家人商量後,2006年,在東興務工多年的韋光榮回到那排村,種下了第一批沉香樹。經過幾輪失敗後,韋光榮終于掌握了沉香種植的方法。2010年左右,韋光榮售出了第一批沉香樹苗,收入幾十萬元。沉香致富的事情,很快在村里傳開,村民們紛紛種上了沉香樹,並在接下來幾年,逐漸通過賣樹苗賺錢,一幢幢小洋樓在那排村如雨後春筍般建了起來。
韋光榮告訴記者,沉香形成成品,需要長達10年之久。靠買樹苗雖能短時間獲利,但終究附加值略低。為了充分挖掘沉香的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2015年,那排村26戶沉香種植戶,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注冊成立了那排村沉香種植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沉香產業。如今,合作社正在謀劃與有技術的公司合作,引進沉香深加工項目。
3 不砍樹也致富
“去年剛種上了益智,今年就收入了1.8萬元,今年我還種。”防城區峒中鎮板興村的瑤族群眾盤貴忠,對來年的收成信心滿滿,這兩年,他嘗到了發展林下經濟的甜頭。
峒中鎮是防城港市的邊境鎮,也是一個山區鎮,千百年來農民靠山吃山。過去,像盤貴忠這樣的山民,主要收入來源是上山割松脂,年收入僅3000元,並且受氣候影響較大,十分不穩定。去年開始,山民在當地林業部門指導下,開始在松脂林里套種中草藥益智、玉桂、八角等經濟作物。一些像益智這樣收成較快的作物,當年就為山民帶來了收入,結合割松脂收入,一年收入2萬-3萬元。為了幫山民找銷路,當地林業部門指導成立了多個合作社,通過統一運作種苗、化肥,找外面老板進行收購,減少了山民種植風險。
如今,林下種植已在防城區形成氣候,真正做到“不砍樹也能致富”。除了套種益智外,當地還結合林農的種植傳統與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金花茶、砂仁等特色林下產業,實現林上松脂、八角、肉桂,林下金花茶、益智、砂仁雙豐收。同時,通過建立區、鄉鎮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林下經濟特別是金花茶產業朝規模化、生態化、特色化方向發展。2015年該區林下種植金花茶面積達5.3萬畝、益智面積達2萬畝、砂仁面積達5000畝。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