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西州始終把枸杞產業作為節水、節肥、增產、增收、改善生態環境和塑造綠色生物資源的優勢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採取政策驅動、科技推動等有效措施,枸杞種植規模穩步擴大,營銷網絡逐年健全,精深加工快速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佔有份額日漸提升。截至目前,海西州枸杞種植面積45.55萬畝,枸杞採果期面積31.44萬畝,盛果期面積30.3萬畝,幹果總產量6.7萬噸,預計今年產值將達到26.8億元,產值佔海西州農牧業總產值的50.4%,增加值12.47億元,佔比45.9%,出口量和創匯連續五年位居青海省農產品首位。枸杞產業是集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體係,在一產得到發展的同時,加工包裝業、物流業、服務業、旅遊業等都得到發展,促進了農業“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成為產業核心,對海西州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產生重要影響。今年海西州枸杞採摘實現勞務收入6.96億元,人均0.72萬元,帶動海西、海東、海北等省內勞務市場的流轉,解決了社會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枸杞產業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為目標,成為海西州現代農業中的重要產業泵之一。
一、推標準生產,擴大枸杞認證范圍。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戶,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2萬畝,制定地方標準2個。國家工信部、國家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按行業分別建立“柴達木枸杞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柴達木綠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枸杞栽培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全國高寒區枸杞種植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諾木洪農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榮譽稱號。柴達木枸杞獲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核心基地通過歐盟ECOCERT、德國BCS、色瑞斯(CERES)等國際知名認證機構和中國農業部綠色認證,已獲得枸杞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專業合作組織10家,認證面積10萬畝,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專業合作組織12家,認證面積8萬畝,獲得有機轉換產品認證的企業1家,認證面積0.16萬畝。
二、抓質量安全,規范綠色有機種植。以產品質量安全為產業的生命線,強化政府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抓緊構建與相關法律法規相適應的監管體係,不斷規范綠色有機食品枸杞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出臺《海西州關于加強枸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意見》,各地區均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對種植生產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種植戶全面進行核查並在掌握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採取執法人員長期蹲點、拉網式不間斷檢查、網格化管理、發放宣傳冊等措施,對枸杞產區生產加工環境進行全面管控,違規添加“焦亞硫酸鈉”等添加劑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三、壯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比重。引進、扶持和培育提升一批市場競爭力強、成規模、上檔次的枸杞加工企業,提升枸杞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枸杞產業化鏈條,推動枸杞產業上水平。德令哈綠色生物產業園區、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區入駐枸杞企業14家,累計完成投資9.78億元。培育種植加工企業達82家,枸杞專業合作社54家。已建成濃縮汁生產、保鮮、烘幹、色選等生產線40余條。建成格爾木、諾木洪、德令哈三個制幹基地,機械制幹能力達到3萬噸左右。諾木洪枸杞交易市場以企業為主體參與運營並投入使用,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場一期總投資1.2億元,已建成5300平方米的交易大樓、10000平方米標準倉庫及初加工廠房,現已投入運行。今年累計完成電商交易額8000余萬元。
四、促科技創新,攻克關鍵科技技術。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成功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柴杞1號、2號、3號三個優良品種,通過對比試驗其抗逆性、豐產性均大大優于其他栽培品種。累計推廣種植柴杞新品種2萬畝,建成育苗基地5個,年育苗520萬株。依托省上在海西設立的青海省枸杞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及今年成立的農牧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海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點在循環產業鏈延伸、植物源生物農藥、生物制劑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
五、強政策扶持,調動枸杞產業發展。將發展枸杞產業作為海西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把產業作為改善柴達木生態環境、增加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立足本地實際,積極引導種植戶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近年來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資金5656萬元,採取無償提供種苗、免費統防統治等鼓勵扶持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戶、企業發展枸杞產業的積極性。同時執行國家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枸杞烘幹初加工項目共補助680.7萬元。並逐步完善各項獎補機制,以政策拉動為抓手,為枸杞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