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  >   今日推薦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注重調整農業優化結構

2016年11月15日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16年既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又是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年。在10月份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中,已經明確了“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並強調“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更加注重調整農業優化結構,提升供給體係的質量和效率。”

  在11月12日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提出“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克服當前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中國糧食供給和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

  積極應對結構性新矛盾新挑戰

  民以食為天。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來抓。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保持穩增產,不僅為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著基礎作用,也在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余欣榮表示,縱觀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狀況,可以歸納出四個顯著標志。一是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6億噸,產能穩定在5.5億噸以上,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依靠國內實現了基本自給。二是科技含量顯著增強。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深入推進。三是生產方式更加綠色。2015年農業部提出“一控量減三基本”的目標,要讓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專業率超過30%。四是經營方式規模適度。在推進農業體制機制創新過程中,採取互換承包地等新型經濟與服務主體的辦法來提高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效率。總體來看,糧食年年增產之後,庫存充裕、供求關係得到了改善。

  但是與此同時,隨著新常態的到來,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一些結構性的新矛盾開始顯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的失衡,一是供需結構失衡,當前出現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的現象。比如,玉米和大豆、優質水稻和小麥等供需失衡。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供求總量基本保持平衡,但是玉米出現了階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缺口卻逐年擴大。為了滿足百姓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優質水稻和小麥特色雜糧等農作物仍然供不應求。

  二是要素配置失衡,主要表現在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約束趨緊,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資源長期被過度開發,局部農業生態係統和農業環境不堪重負,農業生產環境需要休養生息的任務顯得非常緊迫。

  三是種養結合失衡,主要表現在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結構方面。部分地區玉米優勢失衡,在國內外價差的影響下,高粱、大麥、木薯等玉米替代品正逐年增加,擠佔國內的玉米消費市場,增加玉米主產區的庫存壓力。

  四是產業布局失衡。主要表現在產銷脫節,部分糧食主產區加工流通區域不足,產業形態總體處于中低端,今年東北地區玉米種植收益明顯下降,這些挑戰表明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糧食,難點在谷物,只有加快調整優化糧食結構才能實現更加穩健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目標。

  用新觀念引領糧食產業發展

  如上所述,如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做好現代農業推廣服務,以及推進農業科技體係的安全建設等重大命題,對于把握農業農村經濟脈絡,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余欣榮表示,“十三五”時期推進糧食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必須要貫徹發展新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同時優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強後勁。加大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努力培育發展的新動能,加快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糧食產業體係。

  余欣榮認為,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促進綠色發展,用新觀念來引領中國糧食產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在發展目標上重點“保產能、保谷物、保口糧”,到2020年谷物綜合能力達到5.5億噸,小麥、稻谷的自給率穩定在100%。同時優化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根據地方資源生態稟賦和生產技術,因地制宜地構建出分工合理,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的布局,尤其是突出馬鈴薯、雜糧雜豆、小麥、耕稻和粳稻。再就是提升基礎保障科技制成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到2020年全國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達到65%以上,提高13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今後的工作舉措將重點在五方面下功夫,首先,優化布局穩產能,路徑是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優先將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稻谷、小麥劃定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大規模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保持耕地質量,發揮綠色高產高效的示范帶動均衡增產作用。

  其次,調整結構去庫存。加快調節非優勢區域的玉米種植面積,重點調節東北糧區、西北災害區等子粒玉米的種植。改善市場需要的大豆、馬鈴薯等薯類,把糧產變成+肉庫、奶罐,加快消化糧食庫存。

  三是用科技創新補短板。提升小麥、水稻全機械化生產的質量,推進農機深耕作業,爭取糧食主產區的年度深耕作業總面積達到30%左右。並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強物聯網智能裝備的推廣和應用,推進信息落戶進村服務農民,深入融合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

  四是規模經營提高效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和支持農技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他們在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

  五是產業帶動融合,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的經營。重點發展糧食加工流通、引導糧食精深加工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特色產區以及關鍵的節點轉移,支持產銷一體化,培育一批實力強、信譽好的產業主體助力產業轉型;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領域,推進糧食生產,以旅遊、文化、健康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變糧田為景區、變農房為客房,延伸產業鏈,打造工業鏈,形成全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讓廣大農民共享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