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3日,“2011年閩臺茶鄉交流會”在福建安溪龍涓鄉舉行。來自臺灣涉茶組織、產茶鄉鎮的代表與福建產茶鄉鎮代表、茶葉組織代表、各界嘉賓300多人參加盛會。
該活動由華夏文化促進會發起,安溪縣人民政府主辦,龍涓鄉人民政府、福建紫雲山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承辦,臺灣茶文化推廣協會、中國茶業國際發展促進會協辦。
會場上,海峽兩岸共建紫雲山文化產業園暨中國烏龍茶文化村奠基、兩岸產茶鄉鎮對接、歷史人文紀錄片《紫霞雲天林鶴年》開機、海峽茶鄉網點擊開通、兩岸鄉土文化演出等活動主版塊精彩呈現,熱鬧非凡……
“讓兩岸交流從官方走向民間”
——訪國民黨中常委、臺灣知名民意代表紀國棟
本報訊 (記者陳德進)“閩臺茶鄉交流,讓兩岸的交流從官方走向了民間。”作為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當日舉行的海峽兩岸茶產業交流座談會上,國民黨中常委、臺灣知名民意代表紀國棟現身,與南投縣名間鄉農會代表等臺灣嘉賓與安溪的茶界人士齊集一堂,就兩岸茶產業對接、茶技術交流、茶文化推廣等話題展開探討交流。
紀國棟說,兩岸持續、深入基層的交流意義重大,不僅有利于兩岸的雙贏,還將帶來專業領域的突破。他認為,茶已經從強調生津止渴的功能,發展到如今注重其養顏、助消化、美容等方面的養生功效。茶如果僅僅當作普通農作物,它的發展空間就有限。如果能把茶定位為精品、藝術,未來的發展將無可限量。所以茶不在量多,而在質的提升。
茶是一種軟實力,它在世界的推廣將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茶如何超越咖啡、軟飲料,這是作為茶人思考和努力的問題。
安溪與臺灣的茶產業一脈相承,一味同心,長期以來互動良多,交往密切。閩臺茶鄉交流會係列活動的舉辦,為兩岸茶品種、技術、產業、文化交流和區域對接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必將進一步促進閩臺茶鄉互補互動,促進兩岸在產業、經貿、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回歸烏龍茶祖地接受檢驗”
——訪臺灣南投縣名間鄉農會總幹事藍芳仁
龍涓鄉與臺灣南投縣名間鄉簽約對接
本報訊 (記者林育金)“臺灣的烏龍茶,無論是茶種還是制作技藝都源于福建安溪,此次回歸烏龍茶祖地,我們特地帶來最先進的烏龍茶制作技藝和優雅的茶藝術文化接受檢驗。”在龍涓鄉舉行的閩臺茶鄉交流會上,臺灣南投縣名間鄉農會總幹事藍芳仁如是說。
在活動現場,藍芳仁帶領的南投縣民間鄉農會現場表演起金萱紅茶的茶藝,引來與會嘉賓領導的陣陣稱奇,不管是茶藝,還是茶文化,都與大陸同根同源,有著相同之處。
“生態茶基地、有機茶園與龍涓鄉的美麗山色融為一體,成為龍涓鄉一條亮麗的風景線。”通過遊覽茶莊園,藍芳仁了解安溪茶葉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了解茶葉生長及生產過程,還感受茶葉的未來發展趨勢。“龍涓茶業的組織化、基地化、莊園化、園區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臺灣茶業學習和借鑒。”
“兩岸產茶鄉鎮的對接,開展兩地茶文化交流、研討活動,在茶園精細化管理、提升制茶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層次交流,將推動兩岸茶產業持續發展,永續經營。”藍芳仁說道。
“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
——訪臺灣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葉淑盆
本報訊 (記者林育金)“通過舉辦閩臺茶鄉交流活動,讓更多的臺灣茶商了解大陸茶業的發展,我們非常看好兩地的茶葉產業合作。”臺灣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葉淑盆,在參加閩臺茶鄉交流會時充滿希望。她說,從明年開始,臺灣茶葉進入大陸市場將實現零關稅,是很多臺灣茶商難得的契機,與大陸同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葉淑盆是南投縣竹山鎮遊山茶訪總經理。遊山茶訪是以創意與美學打造創新的茶文化館,是臺灣第一家高水準的觀光茶工廠與茶文化館。“茶葉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不僅養生,還陶冶性情、溝通感情。作為茶葉的推廣者,不僅要生產好的茶葉,還要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欣賞茶藝的高雅。”
葉淑盆告訴記者,除傳承茶文化外,多年來,臺灣還一直將烏龍茶制茶技術發揚光大,擁有先進的茶葉精深加工、茶葉機械設備制造技術和貿易營銷理念等優勢。而大陸,特別是安溪有高端的鐵觀音品牌,茶葉包裝引領潮流,營銷理念先進。如今,遊山茶訪在大陸開有專賣店,隨著零關稅的到來,將引來更多的臺灣品牌,同時,也會將更多的大陸品牌帶到臺灣,讓更多人能喝到正宗的“安溪鐵觀音”。
葉淑盆說,兩岸茶鄉的對接交流,兩岸常來常往,特別是深入民間的茶文化交流活動,這種深入基層、多元化的交流活動,能使兩岸實現互利共贏,攜手打造出一個國際上最美的茶葉故鄉,形象的講,就是“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
項目為基:兩岸共建茶文化產業園
“中國烏龍茶第一村”奠基 劉伯怡/攝
當日上午,作為2011年閩臺茶鄉交流會的重要成果、由海峽兩岸共建的“紫雲山文化產業園暨中國烏龍茶文化村”奠基儀式,在福建安溪龍涓鄉舉行。參加2011年閩臺茶鄉交流會的兩岸嘉賓共同為項目培土奠基。
該項目由華夏文化促進會發起,臺灣茶文化推廣協會、中國茶業國際發展促進會和福建紫雲山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共建。項目地處安溪紫雲山風景區西部,將在未來3年內投入5億元人民幣打造一個集茶產業生態旅遊、茶文化展示于一體的兩岸文化產業園。
“作為紫雲山文化產業園的首期工程,中國烏龍茶文化村將先期投建。” 紫雲山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文元表示。據介紹,建成後的中國烏龍茶文化村將以烏龍茶文化展示、閩臺烏龍茶合作為基礎,並在茶文化展覽、表演、體驗、生產、商貿、休閒、研發等領域打造完整產業鏈,打造海峽西岸的世界茶文化黃金路線,引領當代茶文化創意生活潮流,為中國茶產業發展服務。
韓文元介紹,紫雲山文化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將體現出“一體多元”原則。一體,即以體現紫雲山風景區整體建設為載體。多元,則體現在文化、農業、對臺合作等多方面。
文化方面,包括涉茶講壇、文化節、廟會、書畫、攝影、影視等形態的建立;農業方面,通過龍涓鄉地表的茶、酒、竹、菇等風物的整合,力爭將項目建設成為紫雲山風景區旗下的省級龍頭企業。
對臺合作方面,通過龍涓地表的涉臺文物保護申報、姐妹鄉鎮對接、紫雲山與臺灣各大風景區締結等形式,旨在將該項目申報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臺灣同胞尋根、進香、旅遊、養生目的地,以及兩岸青少年交流場所。
香茗為媒:兩岸產茶鄉鎮“緊密相連”
舉辦閩臺茶鄉交流會,是近幾年來我縣開展閩臺鄉鎮對接交流的延伸和發展,而且更具區位優勢,更凸顯專業特色兩岸交流活動。國臺辦對此項活動非常重視,並將本次活動列入2011年重點交流項目。
活動當日,閩臺交流協會副會長韋忠慈到會祝賀。他指出,閩臺兩地歷來有以茶會友的傳統文化,茶文化已經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的重要載體和紐帶。閩臺茶業同根同源,兩地茶鄉有很強的互補性,茶產業合作空間廣闊。
臺灣擁有先進的茶葉精加工技術、茶葉機械設備制造技術、貿易營銷理念等優勢,安溪擁有馳名世界的鐵觀音品牌,珍貴的茶樹品種資源,悠久深厚的茶文化和幾十萬的技能型茶農,開展閩臺茶葉鄉鎮對接交流,有利于弘揚同根同源的茶文化,有利于閩臺兩地茶鄉建設相互借鑒,促進茶產業對接合作,更有利于深化兩岸基層交流,擴大兩岸特色鄉鎮影響,促進兩地鄉鎮更趨深入和有效合作。
會場上,龍涓鄉鄉長謝昆明與臺灣南投縣名間鄉總幹事藍芳仁簽訂兩岸鄉村農業合作備忘錄,更是把兩岸重要產茶鄉鎮的合作願景展露出來。
龍涓鄉位于安溪西南部,與漳州市的長泰縣、華安縣接壤,土地總面積372.92平方公里,是安溪縣幅員最廣闊的鄉鎮。全鄉有36個行政村,總人口71215人,現有茶園4萬畝,年產茶葉5000噸,是安溪鐵觀音的傳統主產區之一。
名間鄉位于臺灣省南投縣西部,濁水溪北岸,總面積為8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1619人。名間鄉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茶、生姜、鳳梨等農特產,尤其是茶葉產量更是位居全臺第一,幾乎處處可聞茶香,是臺灣最重要的產茶地。
據介紹,兩岸鄉村農業合作備忘錄簽訂之後,兩地鄉鎮將發揮閩臺茶鄉交流會的平臺作用,定期開展茶文化交流、研討活動,進行涉茶產業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兩岸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網絡為載:兩岸茶人線上“暢通無阻”
22日上午,在2011年閩臺茶鄉交流會開幕式,參加交流會的兩岸嘉賓點擊開通了官方網站“海峽茶網http://hxcxw.com/”。
“海峽茶網”作為閩臺茶鄉交流會的官方網站,本著“立足茶鄉、溝通兩岸”的宗旨,是目前海峽兩岸惟一一家突出兩岸茶業合作發展和茶文化即時資訊的綜合性門戶網站。
網站開設有“兩岸茶業要聞”、“大陸茶鄉”、“臺灣茶鄉”、“海峽茶話”、“臺茶百科”、“兩岸茶人”、“茶葉配套”、“茶葉文化”、“重點產茶縣”、“國際茶訊”、“會展資訊”、“茶鄉美圖”“茶商茶企”等欄目。
其中,“臺茶百科”、“臺灣茶鄉”、“兩岸茶人”、“海峽茶話”等獨特欄目,將在第一時間報道兩岸茶業的最新資訊。而“茶鄉美圖”則將以圖片形式,展現兩岸茶鄉的風土人情、神奇景觀等,網友與攝影愛好者可注冊為會員後,自助上傳圖片。
網站還收錄了大陸108個重點產茶縣的資訊,網友可點擊進入各縣的政府公眾信息網,瀏覽了解最為準確和權威的茶業資訊。同時,網站正在開發建設網上“海峽茶城”,使之既成為兩岸茶業資訊匯聚的平臺,更成為兩岸茶葉品牌展示的窗口、茶葉產品在線交易的平臺。
福建與臺灣在茶葉生產和茶文化方面有著割舍不斷的歷史淵源,兩地共同為中華茶文化的輝煌做出過重要貢獻。兩岸茶同根,種同源,藝同師,技同門。歷史上的臺灣茶業源于福建,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閩臺茶業交流、合作日漸熱絡。
臺灣茶界在烏龍茶茶樹育種、設施栽培、生物防治、精深加工、名優茶開發、茶食研究、營銷管理、茶機制造等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而大陸則在市場、茶葉品種資源、茶葉人才培養及茶葉機械創新研發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業內人士指出,海峽茶網建立之後,將為越來越多的兩岸產茶鄉鎮和茶人,提供更為緊密,更為暢通無阻的線上溝通、交流、互動。
文化為源:《紫霞雲天林鶴年》開機
《紫霞雲天林鶴年》開機 劉伯怡/攝
一部反映閩臺茶文化歷史淵源的大型人文紀錄片《紫霞雲天林鶴年》,在活動當日正式開機。
制片方介紹,該紀錄片將以對清末閩臺茶業生產產生重大影響的晚清著名茶商、詩人林鶴年的一生為主線,以林鶴年本人曾生活的古民居建築特色的歷史還原、林鶴年故居的自然環境、林鶴年生活年代的社會大環境背景及其赴臺灣開發等生平介紹、林鶴年精神價值作為區分章節,一一挖掘、由淺入深、逐層展現閩臺茶業的深厚淵源。
林鶴年古民居擁有著名八卦陣、七星墜地等神奇布局,是人類建築文化的一塊瑰寶。古民居位處紫雲山下。紫雲山森林原生態風景區,不僅奇峰險峻,更保留了原住民的人文生態,素有“北有武夷山、南有紫雲山;西有峨眉山、東有紫雲山”之美譽。
《紫霞雲天林鶴年》紀錄片分為三集,採用訪談加外景採訪,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深刻反映林鶴年“心有大我、以和為貴”的人文境界高度。該記錄片每集20分鐘左右,配以普通話、閩南語配音。
林鶴年,安溪蘆田人,晚清著名茶商、詩人。其所著茶詩為當代研究清末閩臺茶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更為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茶戲為臺:兩岸鄉鎮同臺獻藝
活動現場,安溪龍涓鄉、臺灣南投縣名間鄉攜手走上舞臺,上演一出脈出同源的茶文化盛宴。
茶歌茶舞,文化同源。《你若來龍涓》、《茶山放歌》……舞臺上,龍涓鄉鄉土文化表演輪番上陣,最是難忘家鄉戲,家鄉味氤氳,親情味濃烈,在場臺灣嘉賓無不歡呼叫好。在場嘉賓表示,臺灣的諸多原生態茶文化表演,跟大陸一脈相承。
而在隨後的海峽兩岸茶產業交流座談會上,臺灣南投縣茶藝師,現場表演金萱紅茶茶藝。茶壺、茶杯羅列其次,擺放有序,茶藝師款款而動,盡情詮釋茶道茶韻,融合兩岸風味的藝術形態,讓在場嘉賓大開眼界。
臺灣金萱紅茶茶藝講解員、臺灣南投縣名間鄉農會總幹事藍芳仁認為,臺灣的烏龍茶無論是茶種或制作技藝都源于福建,此次兩個茶葉重鎮交流對接,臺灣茶文化回歸祖地,必將更好地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鄉土表演“花開紅艷艷”
“中國茶博匯”微博大屏幕“點亮”現場氛圍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