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第九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訂貨會在福建南安舉辦。圖為金門海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國在推介臺灣的農產品。 郭斌 攝
中新網南安9月9日電 (劉真真 郭斌)“臺灣的農產品在深加工上,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文創包裝,都有一定的基礎,傾向于產品價值上的深造。”金門海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國如是說。
9日,以“兩岸攜手、以農為媒、共享商機、互利雙贏”為主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訂貨會(簡稱“農訂會”)在福建南安舉辦,兩岸深加工農產品備受關注。
在臺灣展區,劉建國忙著介紹他的“互聯網+農業”跨境理念,展位上擺出了來自臺灣各縣域的茶葉、大米、果幹等農特產品。在產品深加工的基礎上,配以雪茄、茶壺等文創的設計包裝,讓這些富有創意的農產品頗為吸睛。
“深加工農產品在互聯網平臺具備很多優勢,我們這些農產品除了精選產地,特殊工藝的加工深造,讓它的附加值變高,再加上符合產品的外包裝,可促進市場價值的提升。”首次亮相“農訂會”,劉建國對于臺灣農產品深加工的市場前景很是看好。
他表示,大陸農產品這些年,在深加工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兩岸合作交流加速了“深加工”時代的到來。
9日,第九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訂貨會在福建南安舉辦。圖為南安永利源食品展出的以古法釀造的豆豉等農特產品。 郭斌 攝
臺灣臺旺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帶來的精致“素米卷”、時尚風味“海苔”,臺灣水岸品鮮企業社的“海產品”加工係列……在臺灣展位上,深加工農產品隨處可見。同時,在大陸展區,以深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同樣獨具特色。
福建南安永利源食品以古法釀造的豆豉為主產品,首次亮相“農訂會”,切磋臺灣工藝。“臺灣在食品的打造上,更注重產品質量和故事,傾向于精品化戰略。”永利源總經理黃輝煌對于臺灣食品的深耕細作,很有感觸。此次參加“農訂會”,用他的話說,就是來學習、取長補短的。
從粗放到集約化制造,黃輝煌的“永利源”很有代表性:1982年,生于釀造世家的他從親戚那學了釀造手藝;出師後,他找來5個陶罐,成立了小作坊,用大豆釀造起了豆豉,用拖拉機拉出去送貨。經過30來年的演練,從小作坊到注冊品牌,如今,除了遵循古法原生態的發酵工藝外,食材的選取、發酵的場地、產品的研發、包裝的優化等都開始邁入“深加工”時代。
同樣首次參展的福建仙境食品有限公司葉高山也有如此的歷程:1987年創立,從小作坊制作到大企業生產,冷飲產品也從最初的手工制造到機械化生產,並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走起高端品牌路線。
“深加工趨勢將越加明顯,這是一個質量和品牌為先的市場時代。”葉高山打造的“仙境”牌雪糕、冰淇淋等冷飲產品逐步脫去粗放的模式,走起了“時尚”范兒:主題式產品的植入,華麗的產品包裝,誘人的產品展示……
“深加工的植入,需要專業的研發團隊,在這方面,臺灣農商有豐富的經驗。”葉高山表示,兩岸攜手深耕“深加工”,將開啟雙贏局面。
據主辦發介紹,得益于往屆“農訂會”雙向交流,南安農副漁業等產品加速深加工集聚。舉辦八年來,“農訂會”對臺輻射范圍已實現從局部到全島超過500家企業和團體,展銷產品從單一水果到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合作范圍從僅限農漁產品展銷發展到開展深加工合作和臺雜品貿易等,推動了兩岸農業合作互利。(完)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