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四川農業博覽會今日就要落下帷幕,在短短5天的時間里,雅安館闡釋了綠色農業的生態,涼山館展現了高山農業的特色,廣安館突出了現代產業的科技……同時,臺灣農產品的精致,也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包裝藝術化、產品差異化、風味獨特化,嘗鮮的、買鮮的接踵而至。臺灣農業對我們有何啟示?
現場
新意十足創新產品扯眼球
在臺灣展臺,一位老大爺對“臺灣梅精”產生了興趣,因為它能治痛風,老大爺向銷售人員詳細地咨詢。臺灣南投縣信義鄉農會會員洪瑞賢說:“我們這次帶來了烏梅係列的深加工產品,主要是在西博會進行展示,吸引一些潛在的訂單。”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柚子司空見慣,但柚子參就聞者寥寥了。臺灣展品中,吸引市民的就有一種柚子做的柚子參,吃著有陳皮、甘草的味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現場免費品嘗的柚子參,更刺激了人們的購買欲,盡管300克就要賣100元左右。臺灣新竹縣農會會員諶文尚說:“我們柚子參在臺灣、香港、新加坡,銷得都比較好。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參加西博會,想在大陸做一些推廣。”
據記者了解,此次,臺灣共有20家市縣鎮農會及所屬企業展出了包括魚丸、酵素、休閒食品、調味料、洗發精、面膜等十多個大類60多個係列的產品,大多新意十足,在司空見慣的農產品中很扯眼球。
經驗
深度開發精致農業促增收
臺灣農產品何以有如此多的創造、創新?記者從部分臺灣農會人士中努力去尋求答案。
臺灣嘉義縣竹崎鄉農會會員林展緯認為,臺灣農業並不一味追求產量,這是與大陸農業最大的差別。“比如,一棵果樹長了三個果,我們的農民會毫不猶豫的摘掉一兩個,讓營養都集中到剩下的果子身上,而這個果子賣出的價格依然是三個果的價格。這就是所謂的精致農業。”林展緯說:“只有品質好,才會有回頭客。否則消費者會選擇更好的。”
“精致還意味著不滿足粗加工,農產品深度開發的意識和技術到位。為此,臺灣農會每年都會請專業老師對會員進行免費且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輔導。”臺灣農會專員吳家菁說:“例如,臺灣雲林縣西螺鎮農會秘書沈培昇研發出了各式各樣的大米衍生品,拿大米來做成酒、香皂、面膜等產品,提高了附加值。”
柚子參也是典范:把柚子肉挖掉,然後放進甘草、枇杷等十幾種農產品碾成的粉末,歷經多道程序,幾年時間方出成品,柚子的附加值大大提高,300克的柚子參在臺灣賣到100元左右。諶文尚說:“通過加工柚子參,我們的原料一點兒沒有浪費。挖出來的柚子肉賣給隔壁食品廠,做成的柚子茶一罐要賣三四十元。臺灣地方小,土地少,哪敢浪費資源哦。”
洪瑞賢介紹,該農會利用嚴格挑選的青梅果肉濃縮制成的梅精,利用 “黑木耳+梅精+烏梅”開發的烏梅湯,也將烏梅的加工做到了盡量完美。他說:“農會有專門的技術部門、食品加工廠,農民不需要自己去搞加工,分工之下,術業有專攻,才能將各個環節做到極致。”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