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鹽都臺創園內百花齊放、色彩斑斕,讓人陶醉在花的海洋中,不舍離去。
近年來,鹽都臺創園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瞄準“全省一流的花卉示范園”目標,持續壯大花卉產業,創優創美生態,聚力創新發展,聚焦富民強村,做好“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大文章。
作為鹽都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區域、農村改革創新的先行板塊,鹽都臺創園通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的具體部署,緊緊圍繞“產業是根本、生態是底色、富民是關鍵”的思路,不斷做強花卉主導產業,全力打造現代農業高地、生態旅遊勝地和富民惠民福地。
力做花卉產業龍頭
來到臺海花卉港的菊園生產大棚,連片的小菊花長勢喜人。而在多肉園大棚,一排排飽滿的多肉嬌俏可愛,不禁激發起人們的購買欲。
近年來,鹽都臺創園圍繞“一花一園、一園一業”的花卉產業發展格局,加快推進在建重點項目,皇達蘭園建成連棟玻璃溫室40000平方米,蘭花博覽園連片規模達70000平方米,蝴蝶蘭年出口量超500萬株。多肉園30000平方米玻璃溫室建成投產。
同時,該園區加密對接臺灣大漢園景、宏瑞種苗等花卉產業龍頭,通過引進一個、帶動一片,年內擴增各類園藝花卉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實現連片設施規模突破40萬平方米。該園區還突出招引科技研發、種苗繁育、保鮮物流等產業補鏈項目,以規模企業落戶拉動花卉全產業鏈發展,從而放大臺海花卉港集聚花企、花商、花農的“磁場效應”,不斷提升鹽都花卉知名度,打造江蘇花卉“第一品牌”。
叫響生態旅遊品牌
“園區經過近年來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產已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開始向質量效益和綠色生態方向轉變,生態循環農業已經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鹽都臺創園相關負責人強調說。
該園區通過持續深入推進“263”專項行動,常態化抓好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通過進一步提升農田水利基礎配套,實現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全程機械化,實現農作物秸稈全量還田;通過病蟲害統防統治全覆蓋,實現科學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推動形成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
與此同時,該園區積極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5年提升行動,有序推進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不斷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常態化管護,完善提升150畝海棠園,精心打造花蓮路、臺南路、郭李路、惠民路4條鮮花大道,組團推進臺海花卉港、郝氏故里、禪修小鎮等休旅項目,叫響“風情臺創園、多彩花卉港”生態鄉村旅遊品牌。
創新強村致富路
“近幾年多肉植物憑借迷你的外形、萌萌的長相贏得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也因此出現了不少‘多肉粉’,這促使很多人進入相關行業創業、就業。”鹽都臺創園項目負責人劉海東介紹,針對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公司拿出1萬平方米大棚作為花卉創客基地,由公司提供種苗、市場和技術指導,帶動本地農戶發展花卉產業,目前已有9戶農戶進入生產。
民強村花卉種植戶周雲保就是其中之一,他說:“臺創園出臺了免租金、免水電費、免田租和種苗補助政策,扶持我們自主創業,租種1000平方米的大棚全部投產後,年均收益可達10萬元。”
“要堅持打好富民主攻仗,必須在富民路上不斷探索新舉措。”該園區精準扶貧工作負責人表示,當前,農民致富還是靠土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給廣大農民和農業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臺創園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載體,必須要不斷夯實服務“三農”基礎,充分挖掘各類創業致富典型,激勵更多的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當地農民,在這“一畝三分地”上揮灑創業的激情和汗水,精心種好自己的“致富田”。 通過“三免一補”,推動《臺創園黨員幹部和農戶發展花卉產業的扶持辦法》有效落地,鼓勵黨員幹部帶頭種植花卉,青州鑫和園藝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銷售,發展多肉盆栽種植展銷,從而帶動更多農民向職業花農轉變,真正實現產業增收。
下一步,鹽都臺創園將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始終把促進產業發展和帶農增收致富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檢驗標準。該園區還將以不斷創新的舉措,激勵廣大農民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來,通過園藝花卉、設施果蔬等特色產業創造更多的富民成果,努力把富民這件最應幹、能夠幹、必須幹好的頭等大事幹實幹好幹出彩,努力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