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廈門的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黃一鐘擁有500多平米的店面。到大陸銷售臺灣水果3年多來,黃一鐘從原來的擺地攤坐等客戶到如今在全國各地開設18家專賣店,從第一次嘗試性地進口12噸水果到去年銷售量達到1000多噸,他說,這都得益于大陸及時、充分、有效的惠臺政策。
2005年4月,大陸方面宣布對10余種臺灣水果實行零關稅。黃一鐘敏銳意識到,一個巨大的商機擺在面前,他決定到大陸“一試身手”:“政策開放之後,我們覺得不妨說運幾批進來試一下市場,也搶第一批客戶。因為我們一直在做這個生意,就很簡單,很快裝好一個集裝箱就進來了。當時批發市場這邊也沒有冷庫,我們水果進來後就堆在大棚里,然後就坐在那邊等著客戶過來。當時因為在這邊銷售的客戶不是很多,所以有些水果擺了幾天後壞掉不少。”
萬事開頭難,初期的嘗試並沒有給黃一鐘帶來立竿見影的收益,他這一個集裝箱的水果只賣出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變質爛掉了,損失巨大。這時候,黃一鐘的合夥人和同事們開始打退堂鼓,並勸黃一鐘一起退出。但黃一鐘經過一番冷靜思考,仍然選擇了堅守。他說:“我們當時認為損失是自己原因造成的,因為第一自己沒有客戶,一個集裝箱從臺灣發出的時候沒有事先通知客戶,客戶有些在北京、上海向來跟你買的,等你東西到了他還不知道。第二就是保鮮的條件,改善之後還是有機會嘛。所以我們為了積累客戶源,還是堅持把水果運過來。只要你堅持,一定會有生意的。”
在黃一鐘的堅持下,全國各地的水果批發商、消費者開始逐漸認定他的品牌,他的水果生意也慢慢在大陸穩定下來。黃一鐘說,他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一個是對臺灣水果品質的自信,一個是對大陸市場前景的看好,更重要的,是對兩岸關係發展充滿信心:“從一開始當時的國臺辦陳雲林主任來廈門考察之後,就正式宣布在廈門建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給所有臺商提供一年免租金的優惠,到後來地方政府也都推出一些優惠政策,像現在新蓋的市場,貿發局又給予半年再免租金的優惠政策,到兩岸經貿論壇上又給臺灣農民15項優惠政策等等這些,看出國家對臺灣農民蠻重視蠻照顧的,大家就能夠安定的去經營這個業務。”
黃一鐘回憶說,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臺灣水果最初只能通過香港中轉進入大陸市場,高昂的運輸成本和漫長的運輸時間,使臺灣水果價格居高不下,銷售量也受到影響。但隨著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改善,2008年12月,兩岸實現“大三通”,臺灣水果可以從臺灣本島直航運至大陸,進一步減少了運輸成本,為價格下降創造了空間。他說:“現在直航之後真正從碼頭交貨到到達廈門口岸就大概十幾個小時。從臺灣裝集裝箱我們看到自己的東西送進碼頭,到這邊從碼頭能夠提出來我們又看到自己的水果的時候大概十幾個小時就能到,所以我們現在的價格已經是第一年的一半了。”
得益于兩岸經貿交流的不斷加深,如今黃一鐘在大陸的臺灣水果銷售生意越來越紅火,在大陸各地已經擁有18家專賣店的他,描繪出了更大的臺灣水果銷售“藍圖”:“我們現在就是準備在全國300個地級城市開設專賣店,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去開,一部分是希望能夠找到興趣相投的朋友加盟大家一起開,我相信這個市場前景是蠻好的。今年銷售到1500噸應該沒問題,爭取1500噸到2000噸。”(記者黃立新、陳庚)
[責任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