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養了10年豬,也是全省第一個成功申辦個體工商戶的臺胞,蘇錦章分析,新一輪的豬價高漲會在3-5年之內到來。“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現在積蓄力量,維持一定規模,到價位最低之時再吸納一批,肯定會有收獲。”
一方面,蘇錦章減少了豬場母豬的數量,同時實施“計劃生育”,減少小豬出生量,甚至減少“營養餐”,延長公豬長肉期,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蘇錦章養豬,最上心的是行業的動態和政策措施,去年,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刺激養豬業,包括建萬頭養豬場給予150萬元補貼。他馬上意識到會有許多人涌入,立刻賣掉三分之一的豬,“現在看來,還不夠果斷,應該全部出清。”
高峰時期,正尚豬場的年出欄量約為6000頭,2006年-2008年,豬場賣一頭豬可收到1600元以上,最高的時候達2000元,利潤率超過20%。後來一路下滑,跌到現在的5.3元/斤左右,豬場刨去成本收支剛剛持平。
蘇錦章來漢前,並未在臺灣養過豬。他介紹,臺灣養豬自動化程度很高,2個人就能管理5000頭豬的農場。“我要建新豬場,會考慮把這些設備引入。”
目前,蘇錦章已在考慮新建一座萬頭養豬場。“農業的投資要看長遠,若是短視或追求短期利益,在這個行當里不可能賺錢。”
[責任編輯: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