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金融服務創新展成農交會一大亮點

2017年09月27日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日前,在北京閉幕的第15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農交會”),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示了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農業、農村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其中,“農業金融服務創新展區”成為本屆“農交會”的一大亮點,該展區匯集全國十大農業金融服務創新模式。

  展會同期舉辦的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高峰論壇,圍繞“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的主題,匯聚了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各地農業廳廳長及200余位行業專家、金融機構代表,共同探討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問題。有關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在于金融服務,需要加大推進金融產品、服務、機構的全面創新,讓農民貸得到、貸得起。

  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的“三農”金融服務存在供給不足、種類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等問題,為了解決三農巨大的融資需求缺口,中央“一號文件”一直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扶持。

  在持續的政策春風吹拂下,新的金融生態、金融服務模式、金融產品不斷創新涌現,傳統金融機構如中國農業銀行、郵儲銀行陸續成立三農事業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始涉入農業金融領域。

  本屆農交會特設“農業金融服務創新展區”,展示在各地、各部門、各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形成了一批符合三農特點的金融服務模式,對農業金融服務做出積極探索,包括“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兩權抵押貸款”、“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農機融資租賃”以及農發貸“互聯網+農村金融”模式等。

  農發貸聯合創始人鄭偉博認為,農村金融的痛點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徵信不完善、農民抵押物有限、審批手續繁瑣等。針對這些痛點,必須打破原來傳統服務模式,找到效率更高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定制更貼近農村金融需求的產品。

  “農發貸圍繞‘農資消費’場景,通過農資供應鏈來切入金融需求,‘量身定制’破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鄭偉博表示,農發貸以農戶消費農資、經銷商經營農資店鋪等真實場景,以及供應鏈累計的農業大數據,發掘農民的信用,從而做到純信用無抵押貸款。同時,針對產業鏈上農資經銷商、種植戶、收儲商等不同角色,定制不同金融產品,貫穿于農資銷售和購買、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每個過程,形成產業閉環,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

  據介紹,在短短的兩年中,農發貸以這種模式已在全國27個省(市、區)累計為10000多家規模農場、3000多家農資經銷商,提供超過65億元的金融服務。(中國農業新聞網 梅隆)

[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