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7月20日新津訊 (記者 普燕 劉暢)“兩岸融合是大勢所趨,只有在互信的基礎上充分交流,求同除異,兩岸農業合作才有可能互利共贏,獲得長序發展”。在此間舉行的2016年臺灣農民創業園休閒農業暨兩岸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培訓班期間,臺灣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林俊男接受了中國臺灣網記者採訪,對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2000年起,林俊男就開始積極參與兩岸農業交流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時下兼任中華兩岸農業交流發展協會秘書長的他表示,“臺灣土地少,市場小,必須要依靠大陸廣闊的市場才能支撐產業進步”。他認為,臺灣在科技、經營、技術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優勢,可供大陸學習借鑒。大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在土地、氣候、人力等農業生產資源方面有非常大的優勢,兩岸業者只有充分交流合作,共同發展才有未來。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越來越多的臺商帶著技術和資金到大陸尋求資源和市場,有成功,但也常有碰壁情況。對此,林俊男感慨,臺商要在大陸落地生根,並不是帶著資金、技術來就行,“一定要先深入了解大陸的風物人情,才有可能在大陸獲得成功和長久發展”。
祖籍廣東浦江,長期從事兩岸農業交流工作的臺灣創意美學有限公司執行長徐進發對此深表讚同,他認為,兩岸雖然同根同種,但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發展速度和觀念的差異,加強彼此溝通互信,需要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
臺灣造園景觀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園藝學係教授歐聖榮表示,兩岸農業發展各有優劣,大陸農業發展具有很好的資源基礎,可以借鑒臺灣休閒農業的經營方式和品牌打造方面的經驗,共同促進兩岸農業的健康發展。
“一個權威互信的交流平臺也非常重要”,徐進發說,兩岸業者都有合作和交流需求,但怎麼有效對接則需要特定的通道,“希望兩岸加強合作,搭建起一個權威、互信的交流平臺,讓需和求的各方,實現有效、有序的溝通合作。”(完)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