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紀錄片《黃梅晴雨》揚州採素材 拍"揚州木屐"

時間:2015年01月13日 10:04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陳金龍在做木屐

  陳金龍在做木屐

  繼去年6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籌拍“梅雨”為主題的紀錄片《晴雨梅天》來揚州拍攝後,昨天和前天,受臺灣文化主管部門委托,臺灣激雷創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一行5人攝制小組也專程來到揚州,分別探訪了揚州的古建築,拜訪揚州的民俗專家和老揚州,為他們即將開拍的梅雨紀錄片《黃梅晴雨》專題片採集素材。

  地上排水防濕

  出檐屋頂、鬥子牆、復道回廊

  前天,攝制組一行來到個園、汪氏小苑和何園,探究揚州園林如何應對黃梅天的連綿陰雨的。

  揚州學者曹永森帶領他們邊遊覽邊介紹,個園、何園和汪氏小苑,以及揚州其他大大小小的園林和民居,都有一套成熟的應對梅雨的方法。比如,這些古建築,屋頂採用曲面的結構,屋頂出檐很寬,有利于雨水快速排出屋頂,也能排得較遠;牆體一般採用和合牆,老揚州也稱為鴛鴦牆、鬥子牆,砌牆時上半部分多用厚板磚豎向立砌,橫向扁砌,內部是空的,下半段通常是實砌牆。這種牆既有利于保溫隔潮,又減輕了牆體的重量,還省工省料。

  黃梅季節,雨一下就是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對出行造成了困難。“在何園,你們看到的串廊,就起到遮風蔽雨的作用。”曹永森告訴臺灣客人,“這麼大的園林,建築物之間用串廊串起來,雨水連綿的時候可以方便地在園內出行。串廊也叫復道回廊。”

  地下滲水去潮

  屋外窨井、屋內倒扣粗陶缽

  此外,揚州園林和揚州人家的庭院地面,都採取了科學的快速滲透的建築模式。曹永森告訴臺灣客人,揚州的庭院和天井,黃梅天排水主要靠滲透,從下水道走倒不是太多。為了快速把地面上的雨水滲透到地下,地上都有窨井便于快速排泄雨水,地下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填埋碎的磚頭瓦礫,空隙較大,雨水可快速滲入地下。

  “黃梅雨季,家家戶戶都很潮濕,揚州的地下水資源又很豐富,揚州人是如何最大可能地排去屋內的濕氣呢?”臺灣客人問。曹永森告訴他們,過去的揚州人一般採用架空法,普遍的做法是倒扣粗陶缽,將地板鋪在其上,這樣就將地板架空,隔開了潮濕氣。這種做法,不僅在何園這樣保存完好的園林的許多廳堂有,就連老城區一些鹽商遺存的老房子中也可以看到。

  梅雨天出行

  老揚州人最常穿木屐

  昨天一天,攝制組一行特地前往年近八旬的老揚州陳金龍家,拍攝了他如何把兩塊木板做成木屐——老揚州稱為“木 (sa)子”的畫面。陳金龍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時,木屐還是揚州人在黃梅雨季出行常穿的鞋。

  陳金龍介紹,自從輕便的塑料拖鞋出現以後,他就不再動手做木屐了。所以手上現有的工具不就手,只有刀、鋸子、鑿子等。其實還需要圓刨子、木銼子等。但是陳金龍還是困陋就簡,花了一個多小時,成功做好了一雙木屐。

  為了再現揚州人當年制作木屐的過程,陳金龍特地找來幾塊長約30厘米,寬約15厘米,厚約2.5厘米的木板。“今天用的是松木,這個木頭做木屐不是太好,因為木料軟,容易磨通。以前木屐‘當家’時,一般選用硬雜木里面較輕的桑樹、楝樹做。這些雜木做出來的木屐能穿上幾個夏天。”據介紹,鞋面的帶子一般用舊皮帶或帆布帶,還要做出波浪形鞋底。“如果是平面,走路不跟腳。”陳金龍介紹,木屐除了經濟實惠以外,穿上它,在潮濕氣很重的黃梅天,腳上不易生腳氣。 記者 愛東 慶萍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