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蔣曉雲推新書“民國素人志” 被稱“又一張愛玲”

時間:2014年03月19日 14:51 來源:江南時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2009年12月,當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的編輯收到蔣曉雲侄女代投的稿,第一反應是“不可能”。這個和朱天文、朱天心、吳念真同時在1970年代登上臺灣文壇、二十出頭就三獲“聯合報文學獎”、被夏志清稱作“又一張愛玲”的女作家,已經停筆三十年了。

  但真的是她。編輯一翻開她的新作,便讀得欲罷不能。蔣曉雲在1980年赴美留學、結婚生子,從事的是高科技行業,在跨國大公司做到了高管職位。人們驚訝于她的跨界,她笑說自己是用寫小說的邏輯寫起了程序。

  退休後,她又轉身跨了回來,作品質量依然上乘,那篇投稿不僅順利發表了,且登上了那本臺灣重要文學雜志的封面。

  2011年,蔣曉雲先是以基于兩岸議題的小說《桃花井》復出,震動臺灣文壇。據朱天文說,“真是驚動了我們那個年代的讀者,最激動的是張大春。”

  之後便是“民國素人志”係列的創作,蔣曉雲計劃寫從民國元年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出生、又離散到世界各地的38個女性。最近出版的《百年好合·民國素人志》收錄了她目前完成的12個故事。

  素人,就是普通人,身邊的普通人。蔣曉雲1954年出生在臺北。父親“比民國大一歲”,原是湖南地方的政治人物,國共內戰輾轉來臺,轉而經商,在臺北開廣告公司。她不是來自軍人家庭,所以是一個眷村外的外省人。沒有眷村孩子的標簽隨身,長在經營生意的家庭,家人和文壇沒有什麼交集,之後在美國“小心開車,誠實納稅”,蔣曉雲自稱,自己也是“素人”。

  這些年王偉忠、龍應臺等成長于眷村的創作者讓眷村內的外省人為人所知,而在1949年後離散到眷村外的人生故事卻沒那麼多見,但在蔣曉雲眼里這些叔伯、母姐各有各的傳奇。後來她移居美國,又見到更多流落他鄉的素人,于是,她從這麼多年聽來的故事片段出發,考究年代背景,用自己的想象創作出這些女人的故事。

  寫女性遭遇和內心情感,評論家夏志清、朱西寧拿她與張愛玲作比,作家王安憶也在《百年好合》長序里提到張愛玲,但蔣曉雲覺得自己和張愛玲個性、際遇不同,文字也有差異。張愛玲的筆調陰鬱,有股狠勁,而樂觀的蔣曉雲卻寬厚許多,這本書里的故事一路寫下去,倒不一定是大團圓結局,但總會安穩,水落石出。她也總忍不住逗讀者笑,也可能是因為動因不同。蔣曉雲說,她寫作的動因,不是苦痛煩悶,而是同情。

  蔣曉雲並不是張迷,被說像張愛玲的時候,她欣賞的其實是沈從文。不過,張愛玲看過她的小說。作為聯合報文學獎的評委,夏志清把蔣曉雲當年獲獎的《樂山行》寄給張愛玲看,小說寫的是黃昏戀的故事。

  當時蔣曉雲聽說此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又不是張迷”,後來別人對她說,哇,張愛玲看了你的小說,莫大殊榮。“我那時候小鬼嘛,不覺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張愛玲說她寫得太“露”,“我當時還想說你寫得太隱晦了吧!”後來張、夏的通信發表,她才知道,其實當時張愛玲也不是很樂意別人把自己拿來和其他作者比較。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