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2月24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道,臺灣人力資源機構“104”統計,臺灣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才缺口保守估計約6000個,3年翻倍成長,主要集中電子制造、知識密集服務兩大產業。
臺灣人力資源機構“104”數據長呂承諭表示,AI人工智能已逐漸從實驗室走入商業運用,領域專家如數據科學家、算法工程師、機器人工程師等關鍵人才,市場需求大,近年已有物理係、心理係、財金係畢業生成功躋身年薪百萬的資料科學家。
因為稀有性,AI人才薪資水漲船高。“104”分析數據庫中1575筆AI相關工作經歷,其中,被譽為“21世紀最性感職業”的數據科學家,平均年薪122萬新臺幣,是AI人才薪水最頂尖的職務;其次是算法工程師,平均年薪88萬新臺幣;機器人工程師平均年薪83萬新臺幣,排名第三。
“104”于今年1月上旬,針對求職會員進行“2018職場關鍵詞”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求職者預測2018年職場關鍵詞,“AI人工智能”追平調查期間的新聞熱點“基本工資”,前15組關鍵詞中,4組與AI有關。“104”針對23.5萬筆企業招聘崗位按照職缺名稱、工作內容、條件要求三個字段搜索,包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機器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人、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深度學習、雲端工程、算法、數據科學、數據採礦等45組關鍵詞,目前在線AI全職工作數6008個,較2015年同期多3096個,增幅106.3%,遠大于整體全職工作數增幅。
其中,高達65%的AI相關工作集中在電子制造業(如半導體制造、消費性電子產品制造、計算機及外圍設備制造等)、以及知識密集服務業(如計算機軟件服務、因特網、IC設計等)。按職缺,軟件設計工程師成為AI職缺TOP 10唯一非工程類;另外,新員工薪水高、老員工薪水高且薪資漲幅高的“三高”職缺,如算法工程師、數字IC設計工程師、韌體設計工程師,也高居AI職缺TOP 5。
想成為年薪百萬的資料科學家,未必非理工不可。呂承諭指出,碩士學歷是資料科學家的基本門坎,比數據工程師會要求更高的學歷,不過,隨著科技演進浪潮從雲端運算、機器學習、物聯網到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科係背景也從計算機科學、電子電機,到數學、統計、物理、財金,再到心理相關科係,產業專家以及洞察使用者經驗、情緒與軟性需求,在硬底子當道的AI,更顯珍貴。(中國臺灣網 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