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鴿:工業互聯網有助于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昨天下午,在結束了大會工業互聯網的創新與突破分論壇的主持工作後,記者在會場外,見到了IDG全球高級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他正和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站在一起,聊著論壇的內容。“我和郭總在第二屆互聯網大會時就認識了,當時和他在排隊安檢時聊得很投機。”熊曉鴿講到,在那之後,他就開始逐漸關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這是熊曉鴿第三次代表IDG來到烏鎮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幾年的“烏鎮之旅”,他也深深體會到互聯網技術發生的變化。“過去,我們更多在談消費互聯網。而這次,我們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
在熊曉鴿看來,過去十多年的互聯網創業,更多地聚焦在了商業模式創新,很少有原創技術的創新。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以最近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為例,參會的企業家的名單中,“大多數是生產制造型公司,而這代表了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
熊曉鴿及IDG也越來越清楚,人工智能以及工業互聯網是未來的趨勢。熊曉鴿表示,過去國內的大互聯網公司,市場更多地來自于國內。“這可能存在語言、文化、習慣的差異,但工業互聯網不同,它沒有這方面的限制。”
因此,在投資小米、美團、愛奇藝、攜程等消費互聯網公司之後,熊曉鴿告訴錢江晚報記者,今年IDG投資了一家以智能家電為主的企業,“目前已經上市,它的公司在蘇州,銷售額卻有50%以上來自于海外”。
談到自己的老本行——投資,他越聊越起興。“其實說起我真正的本行,還是記者。”1987年熊曉鴿在波士頓大學獲得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後,在《電子導報》做了3年的電子產業記者。
記者的經歷,讓他開始對商業作更多思考,同時也看到了互聯網在中國的巨大潛能。“記者和投資人有相似之處,都是雜家,都在尋找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東西。而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這條路才剛剛開始。”熊曉鴿說。 本報記者 俞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