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元旦將至,宴請、送禮開始越來越多,白酒銷售進入黃金季。然而面對市場上形形式式的白酒消費品,和琳瑯滿目的白酒廣告,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會陷入一個“快”營銷的陷阱。
什麼是白酒快營銷?中國的白酒3000年歷史,側重講求文化積淀與情懷,但快營銷的核心卻是“賺快錢”。
假如說側重快營銷是“偶像派”,而重品質則可以視為“技術派”。目前數萬家的白酒生產企業,其實也不外乎這兩大流派。然而,消費者在選擇白酒產品時,如何明辨孰優孰劣呢?
消費者為巨額廣告費用買單
“採用快營銷方式的白酒品牌,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擴大市場,不惜‘買斷’一些目標賓館酒樓的白酒供應權,以獨家供應商的身份將其它競爭品牌擋在門外。又或,在超市以‘入場費’+‘堆頭費’的特殊手法,令自己的產品在貨架上突圍而出。”白酒業資深人士顧軍稱。顧軍指出,終端渠道的“買斷”費用,少則十余萬元,多則近百萬元。
“與此同時,報紙、電視、網絡,甚至你吃飯的餐廳和酒樓,快營銷產品的廣告可以說滲透得無處不在。快營銷的策略就是用廣告轟炸和地面渠道配合,以最快的速度砸出一片市場,借機賺到更多快錢。”白酒業資深人士顧軍稱,之所以這種快營銷的品牌能突圍而出,一方面,因為廣告酒銷售提成比例最高,必定是商超售貨員花最多唇舌、隆重推介的產品,而且當中大多數是勾兌白酒;另一方面,傳統的消費慣性認為,市場表現活躍、廣告隨處可見的品牌,才是信得過,靠得住的白酒品牌。
然而,事實是否正如華麗的廣告語所言?顧軍坦言,“簡單的商業邏輯是,品牌對廣告和渠道的大幅投入,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營銷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埋單的始終是消費者。”
快營銷品牌“曇花一現”
加快營銷,加速死亡的例子在白酒業並不少見。上世紀90年代,秦池曾連續兩年奪得CCTV的廣告標王。然而,當時秦池的原酒生產能力只有3000噸左右,由于盲目拓展市場,生產水平明顯跟不上,它從四川邛崍收購大量的散酒,再加上他們本廠的原酒、酒精,勾兌成低度酒,然後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銷往全國市場。秦池各地收酒事件被媒體曝光之後,秦池的廣告光環迅速褪去,虛假繁榮的市場也轟然倒塌。
秦池三幾年間的過山車行情,在今日的白酒界仍在上演:某品牌廣告酒五年前在廣東珠三角餐飲市場登峰造極,引一大批商標跟隨者,一場商標戰之後,這個品牌近乎銷聲匿跡。另一白酒餐飲渠道明星,由品牌商委托湖南白酒廠貼牌生產,三四年前銷售額最高峰可達10億元,然而過于重營銷,酒質不過關,最終也被清理出市場。白酒日益倡導理性消費,“營銷派”注定難逃三五年風光,三五年消亡的命運。
[責任編輯: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