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成本高標準亂 農業物聯網在美推廣受阻

2014-06-26 13:4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物聯網在美國農業的應用還處于早期階段,不過,在早期使用者的示范作用帶動下,物聯網的應用已開始增加。”美國農業軟件公司O nFarm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蘭斯·多尼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把物理對象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智能化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包括控制土壤輸入成分、監控農作物病蟲害及動物疾病、管理灌溉用水、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等。

  多尼說,對于杏仁、水果一類的特產作物,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傳感器監測濕度和灌溉係統的使用,而像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由于機械化作業程度高,會使用更多的傳感設備。現在一個趨勢是,玉米、大豆和小麥的生產者傾向于在管理灌溉和天氣波動方面花費更多精力。

  “美國大農場採用物聯網設備的數量相對更多。”多尼說,大農場對技術的採用率高達80%,對于小農場而言,由于設備的安裝和維護成本高,使用物聯網設備的數量相對更少。

  “和其它部門不一樣,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不僅需要早期使用者的引領,而且還需要對技術設備的投資,降低物聯網技術的使用成本和增加該技術的可靠度,使得該技術被大面積採用成為可能。”多尼表示。

  華盛頓無黨派智庫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高級分析師丹尼爾·卡斯特羅指出,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成本仍然是個問題,“這項技術需要產生收益,以自我維持”。

  據多尼介紹,目前,大多數物聯網設備的連接是通過蜂窩和衛星(900兆赫茲或2.4千兆茲)傳播技術。使用蜂窩和衛星通信技術的成本可能很高,因為設備密度要增加,並且很多農場的蜂窩通信覆蓋區域有限。還有,900兆赫茲和2.4千兆茲的帶寬對一些作物不太適用,因為作物冠層高度限制了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跨距。再者,傳感器的成本一般在50美元到1500美元之間,具體因傳感器的準確度和分辨率而異。大部分傳感器自身無法實現數據交流,還需再購置登記器或發射器,這個成本大多在幾百到一千多美元。另外,傳感器和發射器的安裝和維護還需要一筆花費。

  技術標準的缺失也是限制農業物聯網應用的一個障礙。“目前農業數據沒有標準。沒有統一標準,物聯網技術就失去了價值,這也正是數據的價值。”多尼說。

  卡斯特羅說,長期來看,從事農業物聯網的公司需要的是可以相互識別的可操作標準,這樣不同設備才能在一起工作,否則,不同設備傳回的信息格式不能兼容。

  談到農業物聯網的未來,多尼說,總體而言這一技術的前景非常樂觀。據他介紹,未來幾年,連接設備會越來越多,預計到2020年,美國平均每個農場將擁有50臺連接設備。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