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新興產業為何患上產能過剩“舊疾”

2013-05-28 10:23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期,我國光伏、LED、風電裝備、碳纖維、工程機械等行業紛紛傳出了產能過剩的聲音,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持續性的全行業虧損現象,企業倒閉,行業發展陷入困境。一時之間,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

  應該如何看待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從總量上看,多晶硅、風電裝備、平板玻璃、碳纖維、LED、雲計算數據中心、工程機械等部分行業存在一定“統計意義”上的產能過剩。據統計,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能15.8萬噸,產量6.5萬噸;光伏組件產能37吉瓦,產量22吉瓦。龐大的產能遠遠超出了當前國內市場需求,不僅造成大量產能閒置,還將導致行業陷入價格戰等惡性競爭。這是一種典型的結構性過剩。多數新興產業領域,均是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產能相對不足,這與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周期長、組裝制造門檻低、前期市場容量小密切相關。

  從實質上看,這些行業和近年來鋼鐵、建材等行業過剩不完全一樣。新興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市場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現階段的產能過剩主要源于需求的階段性萎縮,不是絕對需求不足。同時,相對過剩帶來的充分競爭,成為促使企業提升技術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原因。比如,激烈的行業競爭使得我國光伏企業在短短的3-5年內就基本掌握了高純多晶硅材料生產技術,迅速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之一。

  當前,部分新興產業領域的“產能過剩”,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產能力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它與新興產業成長發展的內在規律、缺乏有效引導布局、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不完善的制度安排、市場失靈等因素都密切相關。

  首先,企業的投資衝動和地方政府的政績衝動,使得部分領域投資行為日趨不理性化,最終造成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在部分新興產業爆發性增長的誘惑面前,企業往往急于搶佔先機、擴大產能,出現了盲目投資、一哄而上的現象;不少地方更是熱衷于拿土地和稅收優惠等吸引投資,出現了布局重復、規劃趨同的現象,使得中短期潛在產能過剩風險愈發突出。據統計,我國多晶硅產量2005年僅60噸,2012年一舉達到6.5萬噸,是2005年的1000多倍,產能更是遠超10萬噸。

  其次,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和緩慢啟動的國內市場,導致產品有效需求不足,加劇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由于產能快速擴張極大地增加了供給,在國內需求不足以消化的情況下,只能依賴國際市場,而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過剩。以光伏為例,我國光伏產能約佔全球產能的80%,而光伏應用市場約佔全球市場的0.8%。懸殊的比例差距,反映出我國光伏產業供需失衡的現狀,只有打開市場應用的大門,才能找到解決產能相對過剩的辦法。

  第三,重增長輕效益的政績考核制度和重規模輕消費的稅收制度,激發了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助長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不少地方政府往往熱衷于見效快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決策的出發點往往是產值、稅收、就業等指標,而忽視技術成熟度、市場容量等關鍵要素。政府的過度幹預必然導致市場的失靈,埋下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發展失控和產能過剩的隱患。

  當前,部分新興產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反映了產業在發展初期缺乏冷靜思考和整體規劃。發展新興產業,企業方面應該注重技術突破和市場培育,而不是產能建設的突飛猛進;政府方面應注重分析新興產業的分布現狀和發展趨勢,而不能疏于引導放任低水平重復。當前,應從完善投資項目管理審核體制、建立新興產業統計監測體係、營造激勵創新和市場應用的政策體係、完善行業準入制度和行業技術標準等方面著手,遏制新興產業走規模擴張的老路。

  (作者單位:工信部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