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海康威視四股東套現50億

2013-11-24 14:11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今年減持超千億創歷史之最

  隨著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產業資本減持逐年活躍。2008年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完成股改,大非批量介入使減持漸進高潮,2009年的凈減持總額飆升至932億元,達到階段性高點。不過在2013年,僅僅用了10個多月時間就將這一紀錄改寫。

  今年凈減持已達1011億

  截至22日收盤,Wind統計顯示,產業資本今年已累計凈減持約1011億元,受到大股東凈減持的個股多達946只,佔到全部A股總數的近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資本在2009年瘋狂套現932億元後三年里凈減持額逐步走低,最低的2012年才393億元,今年卻再爆發。今年5月凈減持242億元,創單月凈減持之最;9月凈減持143.8億元排史上單月前十;3月、7月凈減持均突破90億元。11月還剩一周,目前凈減持已達94億元。歷史上單月凈減持超過百億僅有13次,本月減持或將再度躋身歷史前列。

  海康威視四股東套現50億

  從個股凈減持金額來看,今年有309只個股凈減持超過億元,其中19只股更超過10億元,海康威視年內凈減持49.19億元“無人能敵”,金螳螂凈減持34.07億元斬獲“亞軍”,中弘股份以23.87億元的凈減持金額位居第三。而在前十名中,第一至九名均被中小板、創業板個股包攬,太平洋年內凈減持13.19億元只能排到第十位(詳見右表)。

  而本月凈減持超過億元的個股共有30只,前十名的凈減持金額均在3億元以上,其中“冠軍”外高橋月內凈減持11.41億元,拋售金額在年內全部946只凈減持個股中排名第十六位。歐菲光、勁嘉股份、匯川技術緊隨其後,凈減持金額在5.4億元-8.7億元不等。

  海康威視發布的減持公告顯示,公司第二大股東、副董事長龔虹嘉在今年4月23日至7月24日,先後9次通過上交所大宗交易係統合計減持股份7715萬股;以當時市價估算,套現總額約為27.3億元。

  公司控股股東新疆普康投資有限合夥企業、新疆威訊投資管理有限合夥企業在今年4月16日至7月5日,通過上交所大宗交易係統及二級市場買賣,先後減持公司股份5748萬股,以當時市價估算,總計套現約21.9億元,而上述2名公司股東均與龔虹嘉有關聯。

  此外,徐禮紅于10月30日、31日,通過競價交易,象徵性的分別增減持公司股份1000股,該股東與公司副總經理徐禮榮為兄弟姐妹關係。

  次新股減持迫不及待

  今年被凈減持的946只個股中,有549只個股為2009年IPO重啟後上市,大約佔到總數58%;而這549只個股在今年的凈減持金額卻高達711億元。

  其中,89只去年剛上市的個股今年已迫不及待地開始減持。如奧瑞金、海欣食品均在去年10月11日上市,今年都已凈減持超過億元,而後者上市一年後業績便已開始跳水:前三季凈利潤下滑54.97%,預計年度凈利潤下滑59%-30%。

  強勢股減持愈發明顯

  減持的主體依然以中小板、創業板個股為主,總計655只,凈減持金額約865億元。

  而從11月的減持數據來看,拋售小盤股依然為產業資本所熱衷,在全部208只被減持個股中,有171只為中小板、創業板個股,總金額約73億元,並且對強勢股的減持越發明顯。

  例如外高橋月內凈減持11.41億元,之前受到上海自貿區概念的帶動,在9月曾連續一字漲停,當月股價就漲了近300%,隨後便拋出“為積極落實國家戰略,籌集資金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推動制度創新, 拓展功能及產業升級”而減持的公告。

  產業資本精準高位減持

  《大眾證券報》數據中心統計,產業資本11月凈減持的個股,年內平均漲幅達到了42.90%,其中翻倍股的數量多達27只,天喻信息、外高橋、華誼兄弟、中國軟件年漲幅更是超過了300%。而從產業資本月內凈增持的73只個股來看,有三成個股的股價在年內下跌,其年均漲幅不過20.37%。

  另一方面,華力創通、騰邦國際、九九久、匯川技術4只個股月內被大股東累計減持超過10次,從其股價表現來看,除九九久以外,幾乎都處于歷史高位,尤其華力創通在11月21日盤中創出歷史新高,似乎大股東們對于“精準減持”造詣深厚,個個出手不凡。

[責任編輯: 林天泉]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