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 阿里巴巴掌門人馬雲近日明確承認,“打車軟件讓老百姓懂得用移動支付是好事,但後來玩過頭了。”從年初開始的打車軟件價格大戰,讓“嘀嘀打車”、“快的打車”背後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燒掉了數目驚人的補貼款。“燒錢大戰”後冷靜下來的打車軟件應如何走好接下來的路——從年初開始的打車軟件“燒錢大戰”硝煙漸止。3月底,嘀嘀打車公布的“成績單”更像給這場“燒錢大戰”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句號”,在之前77天的時間里,嘀嘀打車的用戶數從2200萬增至1億,日均訂單數從35萬增至521.83萬,補貼達14億元。
突破了信息不對稱的“瓶頸”
打車軟件“燒錢大戰”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博取眼球,進而建立起消費者和出租車司機之間的黏合性。然而,沒有補貼,用戶會怎樣?來自第三方支付企業易寶支付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沒有補貼,肯定會用手機支付打車費用的人群約佔受調查人群的26%。經過一場營銷大戰的“洗禮”,消費者日漸接受了將打車軟件作為揚招之外的“後備方案”。
記者在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地隨機採訪了幾十位出租車司機,他們的觀點相當一致:隨著補貼的下調,司機會越來越對訂單有所選擇。北京康城出租車公司的于佔勇師傅,在補貼高峰期每天能多賺100多元。“那時候2公里之內肯定搶單,但現在就要考慮活兒的遠近和是否方便了。”但于師傅也表示不會放棄打車軟件。
更重要的是,“燒錢大戰”還讓出租車司機們“鳥槍換炮”,熟練掌握了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種種使用技巧。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德榮表示,“就像貨運業曾經利用互聯網解決了‘車找貨、貨找車’的難題一樣,打車軟件根本上是為‘車找人、人找車’提供了解決方案,突破了司機與乘客間信息不對稱的‘瓶頸’。”
對監管方式提出新課題
來自市場研究機構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嘀嘀”和“快的”目前以43.6%和46.7%的比例牢牢佔據打車軟件前兩名的位置,合計佔據超過90%的市場份額。成都聚車科技創始人鄒岳熹表示,“‘燒錢’讓其他同類軟件瞬間消失了,在去年下半年,國內曾有數十款同類應用。”
而對于“嘀嘀”和“快的”背靠的騰訊和阿里巴巴兩棵大樹來說,為“燒錢大戰”投入的真金白銀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們看重的是讓用戶意識到手機支付的便利,從而培育移動支付的大市場。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笑稱,“騰訊和阿里巴巴合演了移動支付最好的一部廣告片。”來自騰訊的數據顯示,微信支付通過“嘀嘀打車”每日能完成400余萬筆交易,成為了主流移動支付工具,而支付寶方面則在3月下旬表示,3月份以來支付寶每天手機支付超過2500萬筆,支付打車費用已成為了其中的重要內容。
高額補貼帶來的刺激,確實暴露出打車軟件應用上的一些問題,諸如司機邊開車邊搶單,影響駕車安全;為“搶單”空駛拒載等等。因此,對打車軟件的監管也就提上了日程。
從目前各地的實際操作來看,監管方式多種多樣。專家分析認為,面對包括打車軟件在內的移動互聯網新事物的監管,一要及時意識到市場發生的變化,帶來的困境與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二要擺正“裁判員”的位置,避免與民爭利;三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管理部門的數據資源。
[責任編輯: 楊麗]